许世友只喝茅台,工资缩水买不起茅台,工作人员妙招化解(下)
战场无敌,酒场得意
和许世友将军精湛武艺、赫赫战功一样为人熟知的,是他近乎无敌的酒量。
早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期,许世友就以好饮和海量而闻名红四方面军。每当敌人围剿、战况紧急时,许世友就豪饮一番,带着浑身的酒气和酒劲儿迎战敌军。
许世友的部队,也在他身先士卒的带领下纷纷化身敢死队,宛如秦灭六国时期赤膊上阵的虎狼之师。
自古以来,因为喝酒误了军事甚至国事的案例屡见不鲜。正因如此,红军自成立之日起就狠抓纪律建设,严禁各级将领过量饮酒。
尽管许世友从未因酒误事,但嗜酒的习惯毕竟与军队纪律相悖,军中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
但革命战争时期,很多事情并非一定要坚持教条,对于许世友这样性格突出的将领,就需要区别对待。因而在长征时期,长官不仅没有禁止许世友饮酒,还给他配备了抬酒的挑夫。甚至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设定了“许世友条例”——只有他能喝!
许世友为了避免犯错,也给自己立了规矩,要求自己在战前部署时、战斗开打时、吃了败仗时绝不喝酒。而事实也佐证了长官的高见,许世友在长征期间屡次打退敌人侵扰,为红军主力部队保驾护航。
而更具传奇色彩的一个故事,则是红军在路经一个山寨时,当地一位以“豪饮”闻名的少数民族头领听说许世友的威名,想要比试一番。于是拦住山路,放出豪言——喝了三大碗,才能过此关。许世友也按捺不住激动,立即设席迎战。
头领为杀许世友的威风,嘲笑许世友喝酒的碗实在太小,端上一个和酒坛差不多大的“巨碗”。许世友毫无惧色,先满饮三大碗,让头领打开山门;再满饮三大碗,敬酒有海量。头领当时已有惧色,但也只得迎战,喝到第五碗,趴了。
即便许世友在战场、酒场一路凯旋,但依旧有喝不到酒的嘴馋将领深感不服。于是长官再次明确命令——如果你能像他一样每战必胜、如果你能喝过他,也让你特事特办地喝个够!
许世友的酒量到底如何,还有个例子可作参考。长征胜利后,许世友和战友在陕北的酒馆小聚,仅仅一顿饭,就喝了五斤烈酒,同时吃了三十多个包子和将近十斤羊肉。饭量看酒量,如果单单喝酒的话,恐怕十斤都打不住。
三、工资很高,不够买酒
建国之后,许世友依旧不改嗜酒习惯,而他很快就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
作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许世友的工资并不算低,每月加起来足有四百元之多,虽然后来工资缩减,但也相当可观。
以许世友最爱的茅台酒而言,当时的市价是每瓶一元出头。按照许世友的收入,刨去其他支出,他每月能买两百瓶左右。
但买得多架不住喝得多,许世友自己本就就是海量,加上宴请战友亲朋,每月的两百瓶显然不够。
许世友刚正清廉,自然不会贪污索贿,那如何才能多换些酒钱呢?秘书给出建议,除了正常的工资收入,许世友还出版了传记、回忆录等作品,可以用稿酬买酒。
许世友断然拒绝——所有的稿酬都交党费,绝对不能用来买酒!但后来,他也不得不拿出一部分“补贴”。
在此等窘境下,秘书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找到当地的一位酿酒老师傅。老师傅酿酒技法炉火纯青,他酿制的酒水味道和茅台相近,许世友品尝过后,也对这款酒水钟爱有加。
于是秘书就将山寨茅台装入了正版茅台的瓶中,许世友也只能拿假茅台解馋。
即便英武盖世,但也难敌烈酒伤身。许世友的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衰弱。八零年代初,许世友被查出肝病。为防止病情恶化,医生要求许世友戒酒。
但许世友无法忍受,就偷偷地在床底、鞋盒、天花板等房间角落藏些茅台酒,在无人时拿出来解解酒瘾。
如此不配合治疗,他的肝病很快恶化,没过多久就离世了。按照许世友的遗愿,他被土葬在家乡半山腰上,以弥补未能在生前为母亲尽孝的遗憾。
作为新中国唯一一位土葬的开国将领,许世友的墓地也成为鄂豫皖红色景区的重要组成。
如今的许世友墓,前来拜谒的游客络绎不绝。
而与其他历史遗迹有所不同的是,许世友墓前摆满了游客们供奉的茅台酒瓶。这也许是对这位嗜酒如命、特立独行的个性将领最接地气的缅怀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