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严肃文学改编典范,《人世间》编剧王海鸰: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电视剧《人世间》热播,证明了严肃文学的魅力,也成为了严肃文学影视改编的典范。该剧由著名编剧王海鸰执笔改编,谈及影视改编经验,她说:“一是细节,二是细节,三是细节。”

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在2019年以最高票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人世间》时空跨度大,刻画人物多,涵盖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群像,用平凡人物,勾勒起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人民日报》曾发文称赞:“梁晓声的《人世间》是无愧于我们时代真正具有史诗性质的鸿篇巨制”,“是一部素朴、真诚而饱含悲悯之心的作品。”

将《人世间》搬上电视荧屏,成为了导演李路的一大心愿。而从文学到影视,这其间还需要一位好编剧的引渡。通过周梅森和陈道明的推荐,李路找到了编剧王海鸰。王海鸰有着三十年的剧本创作经历,《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等热播剧集,皆出自她的手笔。“王海鸰在情感和细节上见长,这两点对《人世间》至关重要。”

严肃文学改编典范,《人世间》编剧王海鸰: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在王海鸰看来,改编严肃文学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刚开始学写作时,老师和前辈都会说,避免故事性,淡化故事,避免巧合,避免各种的激烈冲突,但电视剧需要这些一唱三叹,一波三折,无巧不成书的东西。《人世间》的文学性有了,在技术上我要加强它的戏剧性,在内容上还要打破作者本身描写的局限性,因为它是写的底层人民,而人世间不仅仅是底层人民组成的,这两方面的难度比较大。”

谈及影视化的经验,王海鸰表示,“一是细节,二是细节,三是细节”。“跟卖房子一样,一是位置,二是位置,三是位置,必须大量的细节,细节要融在有机的整体里,相当于一个人体搭起来骨骼以后的血肉,就是寻找这样的细节,而且就是要把小说里边那些心理的,凡是涉及到的都要外化,要变成影像的,没有心理的,但是又是心理的这种描写,就是要靠细节。”

王海鸰是1952年生人,跟小说中的主人公“周秉昆”是同龄人。书中“为底层生活的人们呐喊说话”的主旨非常吸引王海鸰。虽然王海鸰也曾经有过下乡支农的经历,但是她通过《人世间》才第一次真切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我一个生活的盲点,认知的盲点。这对我来说,是对中国当代历史一个感性上的补充。给我的震撼也很大,这帮人这么穷,这么苦,依然能够顽强生活,到底是因为什么?”

严肃文学改编典范,《人世间》编剧王海鸰:除了细节还是细节

在王海鸰看来,呐喊是对的,但是只呐喊是不对的。于是她提出在小说钢铁色的底色之上,增加明亮温暖的色调。“任何一段生活,它都有两面性,就像大家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王海鸰也表达了对于原著作者梁晓声的感激,“我觉得他非常理解我,对于改编,绝不多插手,不打扰我的思路、看法、取舍。” 她认为绝对要尊重编剧的第一感觉,编剧一定要有自我意识。“你说东墙不好,编剧东墙加块砖,你说西墙不好,编剧砌一块补一块,编剧到这个程度那就糟糕了。”

在这部剧中,王海鸰说郑娟是自己写过“最犯难”的女性角色,她是一个经历传奇、敢爱敢恨、外柔内刚的家庭妇女,反而周家二女儿周蓉这样的知识分子女性,对王海鸰来说更熟悉一些。

面对市场反馈,王海鸰有着清醒的认知。“过去是偏重市场,电视机时代,说遥控器掌握在大爷大妈手里,所以要做他们爱看的。现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是主力,要写他们爱看的。”王海鸰说道,“但对我而言,我关心的是自己对什么有创作冲动,自己看到了什么,想表达什么。你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好了,照样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喜欢。不要试图迎合,迎合没有出路,迎合永远滞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