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习惯,就是把看到的,经历的,脑子里想到的触动我的东西记录下来,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想法就会扩展成一篇长文,不过更多的还是一个一个小点。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当中的一些,也期待能和你们一起讨论。

1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关于这点的思考,开始于前几个月小宋刷牙特别不配合的时候。看到我拿牙刷他就躲,每次我说“三分钟后刷”,“看完这本书就刷”,或者“做完xx就刷”,或者让他自己说什么时候刷,他总是一口答应:好!

然而,真到了要刷的时候,该跑还是跑,该拒绝还是拒绝。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我便心生恼怒,说话不算话这怎么行,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是你自己答应的,你就得做到,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那我就用行动告诉你!

这个行动基本就是把他摁倒,强迫他刷牙,同时对他说教:说话要算话!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几次下来,丝毫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我还觉得自己被消耗得严重。

“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想法在我脑子里冒了出来。

教会孩子学会诚实守信很重要,但我这种做法真的是在「教」吗?为什么我觉得甚至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想到这,我便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后来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发现在他的嫂子和侄儿身上也发生了一样的情景。

他侄儿比小宋小一个月,同样刷牙不配合,同样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同样之后又反悔,他的妈妈也同样因此而指责他。

我便跟他说了我之前的思考。这两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或许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这种「说话算话」的要求是行不通的。

妈妈,我们才2岁而已啊,换个方式吧!

至于诚信教育,更重要的是「身教」,是在整个育儿生涯当中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一次次的「说教」——哪个人喜欢听人说教呢?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对于我们生养的孩子,有时候觉得很了解他,有时候又觉得他好像来自外星。

他的语言远不止于「说话」,他的行为才更能表达他的内心。

以上是我的思考,如果大家有看到相关书籍或了解相应的发展规律,欢迎指教和讨论

02

观察的自由,给孩子发呆、「什么也不干」的时间

滑滑梯是很常见的游乐设施,小区里、游乐场、幼儿园都能见到,观察孩子如何与之互动也很有意思。

从小宋第一次遇见滑滑梯,到第一次从滑滑梯上滑下来,中间相隔了很长时间。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在这期间,他可能会尝试从滑梯底部爬上去——总是失败;或者从楼梯走上去,站在滑梯顶部用双手扶住栏杆,就在那看着;又或者,在地面上什么也不干,看别的哥哥姐姐玩。

后来会滑了,从矮矮的滑梯,到高的,螺旋的,又经过了一段时间,从明确的表示自己“不敢”,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走上去-滑下来,享受其中。

一件如此平常的事情,恰恰就是孩子从我们怀里「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一开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积累,后来还可能会有反复,走三步退两步。

但是我发现,有一些孩子,没有观察的自由。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小宋一岁多我带他去游乐场玩,那一次他就没有玩滑滑梯,只是在周围看着。

突然一个妈妈抱着一个男孩从一个螺旋滑梯滑下来,几秒钟后男孩大哭了起来,孩子的妈妈立即安抚,爷爷奶奶也赶紧围过来。

小宋在一旁看呆了,我也忍不住心生感慨。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在这次「事故」之前,他们已经抱着孩子玩了很多东西了,但那个孩子看起来也只有一岁多,几乎全程都不在状态,在妈妈说“滑滑梯很好玩的,我带你去玩”时也没有反应。

后来在各种不同的滑滑梯上,我又看到了大同小异的场景。小小的孩子,总是一次次地被大人抱到滑梯上。

哪个孩子不会玩滑梯呢?何必这么着急。再说,一直抱,不累吗?

其实,观察也是一种学习啊,孩子应该有发呆的自由,有「什么也不干」的自由。

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总是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也很重要。

03

哭泣的自由,以及「转移注意力」的两面性

昨天小宋在爬椅子的时候摔了下来,立马大哭起来,我从厨房走出来,看到翻倒的小椅子,他已经自己站起来,我抱着他问哪里摔疼了,他一边说耳朵一边伸手去摸右耳,我一看都磕青了,就安慰他说:一定很疼吧,都磕青了,有点肿起来了。

小宋一听,哭得更厉害了。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好吧,我是挺不会安慰人的,我只能好好地抱着他,听他在我肩膀哭泣。

我说:好在没有破皮,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但我不说:好了,没事了,不哭了。

没人愿意听孩子哭,安抚孩子的时候,“不哭了”这种话很容易就脱口而出。除此之外,还会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给他看一个好玩的东西,止哭效果一流。

Jordan常常这么做,当然我也会。

可是,因为疼痛而哭泣不是很自然的吗?这个时候把他的注意力转移走,会不会实际上是一种干扰?疼痛是很重要的感觉,哭泣也是很重要的情绪宣泄方式啊。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人生百味,童年也并不总是欢声笑语

所以这段时间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有意识的不说“不哭”,虽然刚开始哭得更厉害,但在我怀里其实他很快平息下来。

等待一个情绪的自然波动过程后,又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愉快的玩耍。

别要求2岁的孩子“说话算话”,也别因为“说话不算话”而指责他们

至于「转移注意力」,有时候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那些不能玩的东西时,我们用安全的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可有时候又是行不通的,疼痛、悲伤,都是必不可少的体验,他们也该拥有哭泣的自由。

育儿,可真是没有标准答案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