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人们也喜欢在作品中描写春雨、表达欣喜之情,而历来描述春雨的古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以满地落花,表达夜雨之盛;韩愈用小草似有若无,描绘细雨的无声滋润。

再如,王维以柳色青青,展现雨后空气清新,荡涤灰尘;韦应物则用野渡无人舟自横,抒写春雨催生潮水的生动场景。虽然这些名家名作都令人赞赏不已,但读者们还是非常喜欢另一首经典之作。下面分享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绝句

宋代: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是宋代诗僧,其传世作品不多,不过这首代表作,就足以证明其不俗的文学功底。这首绝句描写作者在春天里畅游,全文不提自己的心情如何,字里行间却满溢着喜悦和轻松的感觉。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首句点出作者乘船外出,一路上青山碧水、春光柔和,诗人兴致高涨地欣赏着沿岸的秀丽春景。等他到达目的地之后,便弃舟登岸,然后又将小舟系在古树旁。

短篷,是指有篷的小舟,也暗示着春雨绵绵,时断时续。诗人之所以选择古木阴中泊舟,而不是在热闹的码头或酒家附近靠岸,说明诗人喜静厌闹。此处既有参天古木,又有蓝天碧水,也可见萋萋芳草和毫无机心的鸥鹭,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诗人下了船,扶着杖藜,缓步慢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杖藜扶我”,显得颇有情趣。虽然这位老诗僧一点都不服老,可是杖藜却像他的家人一样,对他关怀备至。因为怕老人不小心摔倒,于是赶紧上前搀扶。

诗人穿过密林,走过小桥,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迷人的春景也扑面而来。小桥流水,杨柳青青,纵然细雨蒙蒙,诗人却游兴极浓。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次联是传世名句,诗人徜徉在杏花林中,蒙蒙细雨浸润着花瓣,花儿也更显娇媚。雨点落到诗人的脸庞,也能感到一丝清凉。一个“欲”字,表现出雨水不大不小,似有若无,却令人神清气爽。

杨柳风,是指东风拂面,也让柳丝随风飘摆,尽显婀娜多姿的情态。“吹面不寒”,通过通感手法,利用触觉表现出春风怡人、极其舒畅的感受。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古诗中描写杏花以及春雨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作者却将杏花和春雨结合一起,实属独创。“杏花雨”,不仅暗指初春时节的小雨,而且描绘出一幅具有蓬勃生机的秀丽景象,既令人联想到杜牧名作《清明》中的杏花村,又能感受到春雨绵绵中花瓣飞舞的梦幻场面。

而“杨柳风”也是造语奇特,贺知章赞美二月春风似剪刀,所以才有万条垂下绿丝绦。微风从身边经过,无声无息,但是如烟的柳丝轻轻摇动,才让诗人清晰地感受到春风送暖,于是才会心襟荡漾。

宋代诗僧的一首名作,技法高妙,美不胜收,让人赞不绝口

整首诗技法高妙,既有拟人手法,又有通感手段。作者不说山花烂漫,也不写百鸟齐鸣,只是纯粹描写自己在春雨中的感受,就活灵活现地抒写了一幅美好的春景图。

和风舒畅、牛毛细雨,杏花纷飞、柳丝随风,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都仿佛在尽情展现自己的魅力,又好像在热情地欢迎作者前来检阅。诗人也栉风沐雨,兴致勃发地穿行于柳林,徜徉在花下,更愿意在此悠闲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