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国际音乐节落幕,二胡协奏曲《火祭》首演

北京国际音乐节落幕,二胡协奏曲《火祭》首演

非摄影

现场

谭盾式的异想天开

带来"环绕声"

斯特拉文斯基的烟花,音乐恰到好处,活泼,色彩缤纷。演出结束后,指挥家兼作曲家谭盾加入了中国爱乐乐团,向他致敬。斯特拉文斯基创作这部作品时还是一名学生。谭盾转向观众,开始享受深情。将现代音乐带入公众视野的斯特拉文斯基是谭盾在学生时代所钦佩的"英雄"。今天,两位作曲家,也与"现代"这个词密切相关,在音乐对话中相遇。

昨晚,"新作品与纪念"交响乐音乐会在保利剧院上演,《烟花》点燃了第24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音乐为庆贺烟花。

随后,北京国际音乐节委关于谭盾的二胡协奏曲《火节》迎来了首演。它诞生于疫情期间,融合了中国传统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为人类和平祈祷。作为音乐的独奏部分,演奏家陆伟文演奏了二胡和二胡的前身《玉琴》,前者温柔,后者沧桑,交替展现了歌曲沉重的情感力量。

谭盾还特意把木管音响部和少数几个观众放在二楼,音乐推进,高低音在影院里环绕着声音。谭盾和音乐家们也经常要"发声",或低背吟唱,或敲打琴弦,谭盾式的异想天开无处不在。

下半场,古筝演奏家苏畅和演奏家韩宇合作了谭盾的《古筝与古筝双协奏曲》。其中,国歌《小白菜》遇见巴赫的《十二法前奏曲》,在演奏古歌剧《古筝与齐双协奏曲》时,探索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新可能。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戏剧杰作《火鸟》中,音乐会达到了高潮。旋律由现代主义音乐家在今年逝世50周年之际创作,再次向音乐节的主题"大师与纪念"致敬。

三弦"二胡"有它的头

从二胡到二胡,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历程的回顾。陆伟文的钢琴有一个很长的故事。与二胡最明显的区别是钢琴有三根弦。这种乐器最早是谭敦在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画书中发现的,后来他亲自去洞里看了一看。"仪器是人类的历史。站在厚厚的历史深处,谭盾说道:"仪器不能破,否则历史就会破。"

于是,谭盾决定抄袭钢琴。他去了泉州,先是请傅老师做了一个原型,然后在上海国乐器厂进行了"工业化、科学化"的尝试。钢琴中使用的黄色琴弦也见证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重生。

谭敦一直在日本奈良寻找高品质的丝线,他惊讶地发现,在那里制作丝线的人已经八代人了,其中许多是西安。工匠们告诉他,唐代的丝线是黄色的,坚韧而有共鸣的,他们已经坚持了几代人的传统。

"钢琴的声音非常古老和质朴。陆克文说。演奏时,她需要用拇指移动其中一根琴弦。这种弹劾,是谭盾对一个老人的建议。有一天,他走出灯城入口地铁站,在拉二胡遇到一个盲人,"曲调很古老",让人感觉到机会发生了,谭盾仔细看了看老人的手二胡恰好是三根弦。

这种古老的乐器,走出壁画,在谭盾的作品中发出声音,复活,中国音乐的河源流淌。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任俞龙在与谭盾的任命中,提出了必须通过民间音乐与他交谈的期望。

"这个想法非常有趣。斯特拉文斯基最伟大和最喜欢的特点是,在极其现代、具有挑战性、前卫的声音世界中,你总能听到原始的、乡村的、民间的东西。谭盾兴致勃勃。他回忆起斯特拉文斯基著名的《春节》,震惊了古典音乐界,虽然作曲家本人声称没有使用过民间音乐,但在他去世后,音乐家们通过这些段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13种民族音乐的痕迹。

斯特拉文斯基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呈现民间音乐,不是以愉快,流畅,抒情,声乐的方式,而是作为节奏旋律,音调旋律和原始主义的注入。谭盾从斯特拉文斯基那里得到的最大灵感是"村庄可以作为世界潮流来玩"。"

在《火祭》中,他运用了贵州、云南、湖南的民族音乐,也融入了古戏、祭祀音乐等,但使用和融合并不是那么愉快或人声。"在当代世界,与斯特拉文斯基交谈很重要,这样世界才能看到中国,中国才能看到世界。谭说。

"火祭"还具有许多中国美学和发掘传统的遗产。它以单调的Re展开,"作为一条交叉线,像书法一样,体现了无限丰富的动机,和谐和声音水平。"这种源自极简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的审美取向。此外,乐团被安排在观众和舞台的二楼,前者站着,后者坐着,就像唐代音乐在站着坐着一样。

作为"现代"作曲家的作品,《火祭》也保留了谭盾对疫情时代的人文关怀。这部作品最初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电影《南京大屠杀》而写的。在谭盾的心里,疫情也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死了。他修改了《火祭》的乐团部分,二胡部分也进行了修改和扩展。谭盾希望他的音乐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对话,传达祝福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唤起深刻的思考。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高浩

工艺编辑 闫胜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