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國際音樂節落幕,二胡協奏曲《火祭》首演

作者:北京日報用戶端
北京國際音樂節落幕,二胡協奏曲《火祭》首演

非攝影

現場

譚盾式的異想天開

帶來"環繞聲"

斯特拉文斯基的煙花,音樂恰到好處,活潑,色彩缤紛。演出結束後,指揮家兼作曲家譚盾加入了中國愛樂樂團,向他緻敬。斯特拉文斯基創作這部作品時還是一名學生。譚盾轉向觀衆,開始享受深情。将現代音樂帶入公衆視野的斯特拉文斯基是譚盾在學生時代所欽佩的"英雄"。今天,兩位作曲家,也與"現代"這個詞密切相關,在音樂對話中相遇。

昨晚,"新作品與紀念"交響樂音樂會在保利劇院上演,《煙花》點燃了第24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音樂為慶賀煙花。

随後,北京國際音樂節委關于譚盾的二胡協奏曲《火節》迎來了首演。它誕生于疫情期間,融合了中國傳統祭祀音樂和宮廷音樂,表達了對戰争的反思,為人類和平祈禱。作為音樂的獨奏部分,演奏家陸偉文演奏了二胡和二胡的前身《玉琴》,前者溫柔,後者滄桑,交替展現了歌曲沉重的情感力量。

譚盾還特意把木管音響部和少數幾個觀衆放在二樓,音樂推進,高低音在影院裡環繞着聲音。譚盾和音樂家們也經常要"發聲",或低背吟唱,或敲打琴弦,譚盾式的異想天開無處不在。

下半場,古筝演奏家蘇暢和演奏家韓宇合作了譚盾的《古筝與古筝雙協奏曲》。其中,國歌《白菜》遇見巴赫的《十二法前奏曲》,在演奏古歌劇《古筝與齊雙協奏曲》時,探索了中國傳統美學和西方現代主義美學的新可能。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戲劇傑作《火鳥》中,音樂會達到了高潮。旋律由現代主義音樂家在今年逝世50周年之際創作,再次向音樂節的主題"大師與紀念"緻敬。

三弦"二胡"有它的頭

從二胡到二胡,是對中國古代音樂曆程的回顧。陸偉文的鋼琴有一個很長的故事。與二胡最明顯的差別是鋼琴有三根弦。這種樂器最早是譚敦在一本關于敦煌壁畫的圖畫書中發現的,後來他親自去洞裡看了一看。"儀器是人類的曆史。站在厚厚的曆史深處,譚盾說道:"儀器不能破,否則曆史就會破。"

于是,譚盾決定抄襲鋼琴。他去了泉州,先是請傅老師做了一個原型,然後在上海國樂器廠進行了"工業化、科學化"的嘗試。鋼琴中使用的黃色琴弦也見證了中國民族樂器的重生。

譚敦一直在日本奈良尋找高品質的絲線,他驚訝地發現,在那裡制作絲線的人已經八代人了,其中許多是西安。工匠們告訴他,唐代的絲線是黃色的,堅韌而有共鳴的,他們已經堅持了幾代人的傳統。

"鋼琴的聲音非常古老和質樸。陸克文說。演奏時,她需要用拇指移動其中一根琴弦。這種彈劾,是譚盾對一個老人的建議。有一天,他走出燈城入口地鐵站,在拉二胡遇到一個盲人,"曲調很古老",讓人感覺到機會發生了,譚盾仔細看了看老人的手二胡恰好是三根弦。

這種古老的樂器,走出壁畫,在譚盾的作品中發出聲音,複活,中國音樂的河源流淌。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任俞龍在與譚盾的任命中,提出了必須通過民間音樂與他交談的期望。

"這個想法非常有趣。斯特拉文斯基最偉大和最喜歡的特點是,在極其現代、具有挑戰性、前衛的聲音世界中,你總能聽到原始的、鄉村的、民間的東西。譚盾興緻勃勃。他回憶起斯特拉文斯基著名的《春節》,震驚了古典音樂界,雖然作曲家本人聲稱沒有使用過民間音樂,但在他去世後,音樂家們通過這些段落,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13種民族音樂的痕迹。

斯特拉文斯基在現代管弦樂隊中呈現民間音樂,不是以愉快,流暢,抒情,聲樂的方式,而是作為節奏旋律,音調旋律和原始主義的注入。譚盾從斯特拉文斯基那裡得到的最大靈感是"村莊可以作為世界潮流來玩"。"

在《火祭》中,他運用了貴州、雲南、湖南的民族音樂,也融入了古戲、祭祀音樂等,但使用和融合并不是那麼愉快或人聲。"在當代世界,與斯特拉文斯基交談很重要,這樣世界才能看到中國,中國才能看到世界。譚說。

"火祭"還具有許多中國美學和發掘傳統的遺産。它以單調的Re展開,"作為一條交叉線,像書法一樣,展現了無限豐富的動機,和諧和聲音水準。"這種源自極簡主義的思想,是中國的審美取向。此外,樂團被安排在觀衆和舞台的二樓,前者站着,後者坐着,就像唐代音樂在站着坐着一樣。

作為"現代"作曲家的作品,《火祭》也保留了譚盾對疫情時代的人文關懷。這部作品最初是在20世紀90年代為電影《南京大屠殺》而寫的。在譚盾的心裡,疫情也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有的人離開了,有的人死了。他修改了《火祭》的樂團部分,二胡部分也進行了修改和擴充。譚盾希望他的音樂能夠表達人與自然的對話,傳達祝福的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喚起深刻的思考。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高浩

工藝編輯 闫勝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