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室
撰文 | 陈辉
刚开年,广汽丰田就迫不及待地公布了2022年1月份的销量数据,整体数据很不错,唯独“赛那”体很考究——官方特别强调了两个数据,一是上市首月销量5399台,二是顶配版(指导价40.58万)销量占比40%。

单看数据,赛那似乎站起来了,并且也从侧面解释了广汽丰田此前宣称的赛那正处在产能爬坡阶段,市场需求量很旺盛的情况。
事实真的如此吗?去年12月,广汽丰田公布赛那销量为2791台,可乘联会数据显示,当月赛那销量935台。为什么差这么多?原来,广汽丰田公布的销量为批发量,而乘联会的数据为上险量,所以,真正购买赛那的消费者比官方销量数据少了很多。
抛开赛那实际销量不谈。我们来聊聊不少网友都很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加价。日前,有网友向本邦提问,都是丰田,为什么汉兰达一直加价都有人买,而赛那加价却很快就凉凉了呢?
首先,笔者要纠正不少人的一个误区,那就是如今的汉兰达已经不加价了,时间大约是从去年的第三季度开始的。
但在此前的十多年时间里,汉兰达确实是一款加价神车,尤其是上一代车型,在即将迎来换代车型的时期,依然是一车难求,在绝大部分的经销商都需要直接加价或者变相加价(高价买装饰)才能提车,并且等车周期比同级别其他车型都长。
有了汉兰达的“珠玉在前”,同样出自广汽丰田的赛那在亮相阶段就喊出了“新一代加价神车”的称号,不仅厂家定价十分自信,各级经销商的加价幅度更是一个赛一个大胆。于是在北美市场起步售价约人民币22万的赛那,国产之后的落地价40万起步,高配车型更是奔着50万去了。不过如此以来,经销商很快就发现,买的人很少,跟赛那既定的产能差距非常大。随后,即便不少经销商称只需要加一点点,或不加价就能提车,消费者依然没有太强的购买欲望。因此,最近几个月,赛那的销量数据都不太好看。
市场格局不同,赛那并不是稀缺品
《资本论》告诉我们决定产品价格的并不是价值,而是需求。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汉兰达和赛那在国内市场的境遇就很好理解了。2007年,汉兰达以进口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09年,汉兰达在广汽丰田投入国产。在这之前,国内并没有中型城市SUV这一细分类型。在随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如果你需要一辆中型城市SUV,汉兰达就是唯一的选择。同期,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消费升级的快速增长阶段,对中型城市SUV的市场需求量大幅提升。并且广汽丰田一直严格地控制着汉兰达的产量。当供应量不足,需求量过大,价高者得就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因此,加价局面由此开启。
虽然在嗅到商机之后,其他车企也迅速跟进,纷纷推出同类车型跟汉兰达争夺市场,其中更是不乏竞争力极强的车型,比如福特的锐界;但相比之下,汉兰达在产品力方面的优势的确更大一些,最典型的就是空间,在相近的车身尺寸下,汉兰达的车内空间相比随后推出的大部分竞品都要大;另外,诸如油耗、可靠性等方面,汉兰达的表现也在竞品中拔尖,并且在长期优质口碑的加持下,汉兰达的二手车残值率也很高,进一步地加强了消费者加价购车的信心。
前文也提到,如今的汉兰达已经不需要加价了,这也是供需关系导致的。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原先选择30万左右中型城市SUV的消费者被多种类型的产品分化,比如新能源车;所以市场的需求量开始减小。同时,汉兰达的竞品的竞争力提升。且不说别的品牌,丰田内部就有了皇冠陆放这样的车型与汉兰达抢市场。在此格局下,汉兰达加价神车的光环便褪去了。
相比汉兰达刚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赛那国产之时,供不应求的情况本就不存在。诚然,随着二胎、三胎等政策的开放以及消费者对汽车消费思维的开放,国内中型MPV的市场需求量的确呈上升趋势;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中,MPV的商务属性重于家用,再加上MPV空间大的优势在SUV上也同样有;因此,MPV市场需求上升的潜力远不及SUV。
在本就不强的市场需求之下,赛那所要面对的则是多个竞争力极强的对手。不管是商务MPV市场的霸主别克GL8,还是跟赛那差不多时间进入的起亚嘉华,以及本田奥德赛和艾力绅两兄弟,每款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在与这些车型的对比中,赛那在产品力方面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所以当听到需要加价时,消费者自然就出门左转,去了别家。
消费心理成熟,消费者更加理性
除了市场格局,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问题就是消费心理越发成熟。
汉兰达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加价的状态,除了供不应求,以及本身的产品力过硬之外;不够成熟的消费心理也是其中有力的助推剂。
在汉兰达当中型城市SUV标杆的那几年,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只有买汉兰达才是聪明的、正确的选择。有时,甚至有些消费者对汉兰达的产品力并不满意,比如它偏弱的动力以及松散的底盘;并且市场上明明有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但他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汉兰达,就因为在别人眼中,汉兰达这个答案的得分要高出很多。
而赛那面对的消费群显然过了天真的年纪。
在厂家和经销商看来,赛那的加价以及被市场所追捧,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丰田旗下的另一款MPV给了他们极强的信心。那就是埃尔法,作为一款在海外市场售价约40万的车型,埃尔法在国内的定价就已经来到了80万这个档次;在此基础上,经销商还能够加价20万-50万。即便如此,消费者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在很多时候,消费者还需要找关系才能够提车。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埃尔法的运损车,在没有修复的情况下,依然在官方指导价的基础上加价十几万售卖。
但他们显然忽略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埃尔法所体现的并非一辆车的工具属性,而是一个圈层的社交属性。由于供应量极少,在富人圈内,埃尔法成为了能够代表身份的一种稀缺品,就像是限量的名表一样,这些消费能力极强,并且对于价格并不敏感的消费者开始对埃尔法进行追逐,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
虽然同为丰田旗下的MPV,赛那的尺寸也不比埃尔法小多少,但赛那本身的定位只是一款家用或商用的MPV,换句话说,它只是一辆车而已。赛那的消费群体也只是需要一辆车,在埃尔法身上的社交属性在赛那身上根本就不存在。
随着“割韭菜”一词的兴起,对于高价买与价值明显不符的产品的消费者,人们并不会表示羡慕,而是更多地投来鄙夷的目光。因此,愿意用加价去购买赛那的消费者成为了整个市场中的异类。
『 最后说说 』
最后,不得不承认,丰田依然是营销的好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都被丰田玩弄在股掌之间。
不仅是汉兰达、埃尔法,丰田旗下的加价神车还有很多,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硬派越野车兰德酷罗泽和普拉多,还有跑车SUPRA。在国内市场,它们都是一车难求的状态,并且,还会出现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断供,从而导致二手车价格飙升的情况。无疑,这都是丰田一手导演的,就是要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错过等几年,加价买才是正确的。
不过,赛那的吃相实在是太过于难看,导致最终玩砸了。
当然,笔者也知道,依然有很多人很喜欢赛那,想要购买,那么什么时候买最合适呢?笔者个人以为,赛那最合理的购买价格应该跟它在北美地区的售价基本相当。也就是有至少5万优惠的时候。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