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长沙,只要闻到两种味道,就会唤起我的童年记忆,儿时和爷爷在长沙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
一是糖油粑粑的味道。那时候,在吃不饱饭的日子,糖油粑粑有着诱人的味道,它时不时地就会勾引人的味蕾。每当在街边闻到或看到,总是要缠着爷爷去买,无奈爷爷囊中羞涩,大都是赌气和失落而回。
爷爷是老长沙。为了讨生活,九岁就和只比自己大两岁的二哥离乡背井,一起到长沙学手艺,在一家篾货铺当学徒。从小就饱受苦难,受尽了老板的盘剥和老板娘的虐待,头些年累死累活的忙活,饭都只能吃个半饱,到成年出师了,又要养家糊口,一大家子人,全靠爷爷挣点辛苦钱艰难度日。
解放以后,篾货铺被收为公有,爷爷成了国家工人,虽说工资不多,但家里日子还是要好过一些。
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爷爷响应政府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干就是二十余年,直到八十年代初,才重回单位,享受退休工人待遇。
二是公共厕所的味道。九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城市的卫生条件还很落后,人们还不知道抽水马桶为何物,如厕都要去公共厕所。每天清晨,上厕所的、倒马桶的都排成了长队,成为一道风景线。有一句玩笑话:长沙厕所哪里有,脚步跟着鼻子走。
时隔多年,老 长沙的印象已经模糊,但爷爷住过的地方,还有爷爷曾经带我去过的地方,记忆还是比较清晰。金线街的石板路,太平街公馆的石窟门,南门口穿流不息的人流,湘江里的小火轮、木排、趸船,德园的包子,酱园的香干,都象是烙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特别是街头巷尾,湘乡人那一声声“整伞不、修皮鞋、套鞋、布鞋”的吆喝声和叫卖声,仿佛还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