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年代,清政府刚刚覆灭,民国虽已建立,但长期的军阀争斗致使华夏大地战火不断,人民的生活环境依旧恶劣。一批有志之士决意改变这一不堪的局面,他们团结起来以红色思想为指导,在苏联的援助下,克服各种艰难困阻,让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陈丕显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陈丕显1916年生于福建上杭县,幼年时一边在田间劳动,一边在私塾上学,后来因成绩优良被推荐到西式学堂旁听。校内多有思想开明的教师,他们教导陈丕显阅读各类进步书籍,陈丕显因此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为之深深吸引,13岁那年,他经人引荐加入青年团,仅半年后便因工作出色当选为苏区儿童团总局长,15岁时他通过考验正式被党组织接纳。
自1927年起,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苏区,年轻的陈丕显临危受命带领不到300人的游击队在闽赣一带打游击,四处播撒红色种子,开辟了数个敌后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武装的力量。国民党受挫后,决定开展经济攻势,封锁苏区切断物资供应,妄图困死共产党人。陈丕显在与组织上商议过后,决定建立“黄区”,与同情共产党人的乡贤权贵结交,让他们代为采购物资缓解危机。
全面抗战爆发后,陈丕显受命在赣粤边区开辟根据地。当时虽然国共双方名义上休战言和、共御外敌,但老蒋贼心不死,经常暗命部下与我军部队搞摩擦。陈丕显对此采取“攻”“抚”相结合的策略,先集中兵力对不安分子进行打击,再向其说明合作抗日的决心,以维系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调任华中工委书记等职务,党中央决定集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主力发动淮海战役,他奉命承担后勤工作。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发动上百万人,征集手推车近10万辆,向前线运输数万吨军需品,为我军赢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陈丕显前往上海市任职,历任市委第四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等职务,统筹维稳工作。旧势力还未根除,上海滩鱼龙混杂,投机倒把的奸商和残余的特务时常兴风作浪。陈丕显认真分析眼前的处境,在和陈毅将军商议过后,扩充公安力量,严厉打击一切犯罪行为。同时面向各企业出台激励政策,依托上海深厚的工业基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仅用两年时间便让上海完成复兴。
1978年,陈丕显被任命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他迅速开展平反运动,让许多特殊时期被冤枉的干部官复原职,投入到恢复工作中。并调动工程部队兴修基础设施,以帮助农业、工业发展,又将资源向国有企业大量倾斜,确保它们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工作之余,陈丕显还心系家乡的百姓,有一次他回乡探亲,发现当地政府施政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他立即展开摸排走访,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呈报福建省委,敦促相关部门尽快矫正错误,消除政府在基层的负面形象。
1987年,陈丕显因病情原因逐渐退居二线,1995年离世,享年80岁。陈丕显是个不守旧的人,在封建思想仍旧浓厚的时代,他敢于接受新思想,敢于和同志们站在一起,在逆境中为不确定的未来奋斗。日寇的铁蹄没有磨灭他的理想,国民党的打压没有瓦解他的意志,他站在红色激流的潮头,洗净中华曾遭受的屈辱,为人民创下一片新天地,他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