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作者:看看新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徐进 车秉健 孙佳逊

2022-02-11 17:20

陈威,2009年从职业运动员退役后,就在东北老家从事教练工作,五年前来到上海,在浦东这家冰球俱乐部任职。

早上八点到场,晚上十点下课,每天14个小时,课程排满,一周至少五天,是他这个冬天里的日常。

这个冬天,冰雪成了很多民众过年新的“打开方式”。

由于地理条件,大多数南方人的“冰雪奇缘”是从室内开始的。数据显示,购买室内滑雪体验课的零基础初学者占比高达七成。

上海目前共有冰场14块,室内滑雪场所43处,冰壶场地3个共8条冰壶道,每年有120万人次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在全国范围,冰雪经济更是飞速升温。截至去年年初,全国已建成654块标准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317%和41%。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冰雪运动已经成为长三角“时尚热潮”,但冰雪运动需要依托高海拔区域和丰富山地资源,长三角地区只有浙江安吉、安徽大别山区等极个别地区符合基本建造条件。

即便是一些室内场馆也会面临成本高昂、规模受限等诸多问题。

工作日一早,青浦区一家冰壶俱乐部经理徐芳,正和制冰师交代当天的工作细节。

补水、修冰、打点,平滑的冰壶赛道上这一层凸起的小冰粒,是至关重要的“冰点”。

如果没有这层冰点,20公斤重的冰壶,学员无法推动滑行。这是徐芳每天检查的重点。

2019年8月投资百万成立的俱乐部,24小时运作的制冷机组、保温设备、专业赛道,每个月花销超八万,徐芳压力着实不小。

比成本更让人担心的是群众基础。作为上海唯一对外开放的专业冰壶馆,也尝试过派送免费体验券等促销手段,去年最惨淡时,一周客流量大多不超过50人。别说盈利,保本都成问题。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徐芳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难点还是客流量少,基数太少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去推广。

这个冬天,冬奥会成为了最好的“推广大使”。尤其是当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冬奥场馆上空,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超100万网友涌入奥林匹克官网旗舰店,多款冰墩墩周边一夜售罄。

另有数据显示,春节前四天,滑雪装备同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80%。

而冰雪消费的火爆带动的更是相关制造业的飞跃。

乔治,室内滑雪机生产企业负责人,他和同事们正在为过年前最后一个订单加班赶工。

雪毯、托板、钢架,一台长12米、宽6米、高3.5米的室内滑雪机,主配件数量超过20个,全部由企业自主研发。

而在三年前,国内滑雪机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

售价150万一台的进口滑雪机,让不少国内买家望而却步,也让乔冶看到国产化后的巨大市场空间。

但当时关键技术“卡脖子”,配件质量不过关,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中国冰雪经济起步晚、家底薄,制造技术和研发能力一度存在差距。

但眼下,伴随冰雪运动热潮来临,长三角依托制造业基础,正抓住“风口”谋求创新发展。

乔冶花了三年时间研发的是滑雪机上使用的磁杆,相比国外的液压杆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目前已经在长三角40多家室内滑雪馆投入使用。

国外能做到同步升降的液压,造价在10万左右一根,现如今,国产的同类产品造价不到一万元。

借助冬奥会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冰雪产业正蓄势腾飞。

据北京冬奥组委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万亿规模,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海认为,前段时间刚刚出台的长三角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到,到2025年,整个长三角体育产业的规模是1.65万亿。

在其中冰雪应该能占很大一部分内容,可能不仅仅是小众,应该是向大众来发展,应该是一个趋势。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万亿市场,其背后是三亿人上冰雪的热情“破冰”,更是千千万万冰雪产业人才的全力支撑。

国产装备突围,场地运营“越冬”,教培体系完善,作为全国最强经济圈的长三角,必须在其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冬奥会即将落下帷幕,但“冰雪热”才刚刚登上舞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徐进 车秉健 孙佳逊)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长三角的冰雪“大生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