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北京冬奥会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周,远离公众的“闭环”平行世界里的记者、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们每天靠什么出行 ?会是当下大热的电动汽车吗?

答案:不是。

不过,“绿色冬奥”是本届冬奥会的主题之一,北京冬奥会的交通出行肯定不可能是以燃油车为主。留心观看电视报道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本届冬奥会大规模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大巴代步、氢能无人机电力巡检、氢能物流车配送设施。

据北京冬奥组委介绍,本届冬奥会期间将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规划占比高达85.84%,超过去年东京奥运会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为何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

本届冬奥会共有三个赛区,分别为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这当中,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场景多为高寒山地,道路坡度大、弯道多,很多地方温度甚至低至零下三十余度,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且距离北京市中心约200公里,对整车的耐低温性,以及控制和动力输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无论是配备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即使配备了热管理系统进行保护,在如此低温状态下,其动力电池的性能依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衰减,而氢燃料电池汽车能更好地适应高海拔、低气温和山地起伏大的环境,能在-30℃环境中实现120秒内快速冷启动,真正实现“全气候运行”。所以实现冬奥会碳减排的重任就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了。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一般配备三个储氢罐,可以将储氢罐理解为是氢燃料汽车的“油箱”。一次充满氢燃料就像加油一样只需要几分钟,续航里程就可以达到500KM,解决了电动车充电时间长和里程焦虑的问题。因此,氢能源汽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被重点应用。

根据官方数据,本届冬奥会期间将示范运营1000多辆燃料电池车,已经建成30多个加氢站。在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有至少3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负责赛时观众及工作人员的运输。提供车辆的企业包括丰田汽车、北汽福田、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吉利商用车等。

因此,北京冬奥会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这也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绿色冬奥中一抹亮色,来自丰田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车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均积极投入到北京冬奥会之中。

主要有哪些氢能源汽车?

丰田是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赞助商之一。丰田为本届冬奥会提供服务车辆超2200辆,其中包括107辆柯斯达氢擎中巴车和140辆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轿车。

丰田MIRAI 2的首次亮相是在2021年的进博会上,该车采用氢燃料能源,基于全新GA-L平台打造,能够搭载三个高压氢气罐,整车的续航里程和燃料容量相比第一代车型多出30%,续航里程为402英里(约为647公里),在本届冬奥会承担延庆等山地赛区观众及工作人员的运输任务。目前该车已经在日本上市,据悉有望今年在国内上市。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柯斯达氢擎是基于丰田的电动化技术打造的第一款国产氢动能汽车,专为冬奥会开发,由丰田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负责研发,四川一汽丰田进行生产。新车的动力系统由70MPa高压储氢系统和74kW氢燃料电池组成,可以储存8kg氢气,综合续航里程可达600km。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欧辉氢燃料客车是本届冬奥会使用数量最多的氢能源客车。在515辆福田欧辉氢能源客车中,有212辆搭载了丰田氢燃料电池系统,被视为丰田、北汽、亿华通三方合作成果。据悉,欧辉BJ6122可以实现在零下30℃极寒低温启动和零下40℃极寒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的功能,一次加注氢气只需15-20分钟,即可续航600公里以上。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宇通客车为本届冬奥会提供了185辆氢燃料电池大巴车,服务于北京、延庆、张家口全赛区。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吉利旗下的商用车品牌远程星际,也为本届冬奥会提供了80辆氢燃料电池大巴车。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氢能源汽车的前景广阔

为了保障氢燃料车辆的需求,加氢站承担着冬奥会的能源保供责任。其中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国电投、亿华通等能源公司建设加氢站,围绕大兴机场-北京城区-昌平-延庆-张家口,进行加氢站建设。据统计,冬奥会共有超30座加氢站,可服务超2000辆车加氢,为张家口、崇礼、延庆赛区沿线氢能源燃料车提供加氢服务。

这些氢能车使用的储氢瓶,一部分是来自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研发的165L储氢气瓶组能实现续航里程630公里,并有超强的温度对抗力,在零下25℃的严寒下均可实现正常行驶。不仅如此,中材科技还特意定制开发了容量为53L的储氢瓶,应用于冬奥会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警务巡逻车、消防巡逻车和邮政车等勤务车辆上。

北京冬奥会出行靠它,为什么不是电动车?

虽然氢燃料电池车载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大规模运营,但从目前来看,全世界无论哪个国家,要实现燃料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氢能设施、运输和加注等问题。但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燃料电池将获得进一步发展是肯定的。

目前,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氢能已被全国多个省市列入发展规划。2020年10月,工信部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也明确目标,到2030年大陆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百万辆,加氢站建设超过1000座。

据了解,服务于冬奥会的氢燃料电池大巴车,将在冬奥会之后,继续通过北京公交、张家口公交等各种客运服务商体系,继续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环保的出行体验。随着政策、赛事和各家车企的不断推进,氢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纯电动汽车之后的下一个发展拐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