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即将发布的 Redmi K50 系列,将由 K50 电竞版打头阵 —— 年后的这几天,关于 Redmi K50 的预热消息已经足够多了,今天还晒出了与代言人王一博的海报。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在前天,Redmi 品牌官方就放出有关 K50 电竞版的散热用料,其中所用的 VC 均热板的面积高达 4860 mm ,将会是如今内部所采用最大面积均热板的智能手机。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不仅超越了小米 12 Pro 的水平,更超越了 realme GT2 Pro 的 4192 mm ,这里我们也整理了包括 K50 电竞版在内的部分机型 VC 散热面积排名:

1、Redmi K50 电竞版 - 4860mm VC 均热板;

2、realme GT2 Pro - 4192mm VC 均热板;

3、iQOO 9 Pro - 3926mm VC 均热板;

4、iQOO 9 - 3923mm VC 均热板;

5、一加 10 Pro - 3161.09mm VC 均热板;

6、小米 12 Pro - 2900mm VC 均热板;

7、小米 12 - 2600mm VC 均热板。

但问题来了,VC 均热板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真的能改善机身发热吗?为什么近两年会被各大厂商提及和宣传,甚至被下放到中端机型中呢 ?

▉ 手机散热,散的是什么?怎么散?

我们知道,当代智能手机的热量,绝大多数来源于火龙,啊,不,来源于手机的大脑 SoC 芯片,然后是电池、摄像头、屏幕等器件。

而所谓的「散热」,就是把这些器件,特别是 SoC 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身外壳,经其将热量散到外部。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 小米 12 Pro 内结构爆炸图

如今寸土寸金的手机内部早已拥挤不堪,让热量不加诱导自由地传导到机身外壳,是极其低效的,需要借助散热材料将热量传导到手机外壳上。

所谓的散热材料其实就是导热材料,例如铜箔、石墨烯热辐射贴、导热硅脂、液冷散热管等等,而前面提到的 VC 均热板,则是在手机内部相对较新型的散热材料。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 realme GT2 Pro 内散热结构爆炸图

机身温度的高低主要反映了手机内部的发热量,衡量散热是否做得好,重要的是看机身发热的均匀度 —— 想象一下,一台手机高负载运行一段时间后,背部只有一小撮区域录得 48℃,剩余的部分为 28℃,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导热不够均匀,内部热量太过集中,内部热量无法借助更大面积的机身外壳分摊热量、协助散热 —— 如果将热量分摊到更的大面积,不仅能降低机身的最高温,也更助于热量在机身表面的消散。

所以说,散热材料的作用是协助、加速搬运热量到机身外壳上,高效的散热材料是机身散热的关键之一。

▉ 何谓 VC 均热板?

VC 是 Vapor-Chamber 的简称,直译为「蒸发腔」,厂商们普遍译为「均热板」,严格来说其实是指「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

VC 均热板据说是散热解决方案厂商 Celsia 研发的,本来是为了给 AMD的高性能显卡实现更有效的散热,如今较为普遍地运用到旗舰,甚至是中端智能手机上。

VC 均热板其实也是属于液冷散热材料的一种,是传统液冷散热管的「增强版」。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 「液冷散热管」结构与热传导示意

首先,「液冷散热管」的热传导原理其实跟电脑上的「水冷散热」类似,都是在封闭的管道内不断将冷却液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来传递热量,缺点是「管状」的设计覆盖的面积还是比较小。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 VC 均热板结构示意

VC 均热板,首先它是一块液冷「板」,而不是「管」,虽然都是利用气液相变的原理,不断地将冷却液蒸发、冷凝来传递热量,但均热板比普通散热铜管多了一个维度,从「线」这一维度提升到「面」这更高的维度,热量分摊得更加均匀,散热的效果理论上也更佳,不过工艺复杂、成本也比较高,这也是目前这项散热技术大多用在旗舰手机上的原因,而只有少部分厂商舍得下本运用到中端机型上。

因此各家厂商拼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用料之「狠」,展示 VC 均热板的面积之大。

▉ VC 均热板面积越大越好吗?

理论虽如此,但实际真的是面积越大,散热就越好吗?

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选来了搭载骁龙 8 Gen 1 平台,且内部配有 VC 均热板的几款旗舰手机 —— 小米 12 Pro、一加 10 Pro、realme GT2 Pro 和 vivo iQOO 9 Pro,对比我们 WHYLAB 实验室测试的「五小时续航」测试数据,结合各自所采用的VC 均热板面积,瞧瞧更大的 VC 均热板面积是否会对机身散热有正面的影响。

首先是四款 VC 均热板面积最小,即 2900mm 的机型小米 12 Pro,五小时续航测试中录得背部最高温为 39.9℃;正面 41.7℃。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接着看四款手机中 VC 面积第二小的机型,一加 10 Pro,共计 3161.09mm ,其五小时续航测试中录得背部最高温为 38.9℃;正面 40.2℃。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再看面积第二大的 iQOO 9 Pro,有 3926mm VC 均热板,它五小时续航测试中录得背部最高温为 38.4℃;正面 41.2℃。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而最大的 realme GT2 Pro,VC 均热板面积达 4192mm ,其五小时续航测试中录得背部最高温为 38.2℃;正面 39.7℃。

这玩意儿用得越多,手机真就越冷静吗?

以上温度数据,我们主要看其背部的最高温度:39.9℃、38.9℃、38.4℃、38.2℃ —— 确实发现 VC 均热板面积越大的机型,其温度越低。

不过,温控和散热是一个软硬件配合的、系统化的整体性工程,智能手机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之间需相互协助,同时也会相互牵制着,即使是散热这一个「小系统」的表现不能只看、也不能只依赖某个单元的「付出」,除 VC 散热板外,手机内还有其它的散热元件设计帮助散热,而 SoC 的功耗、厂商的调校、内部的用料、排布设计等,都综合影响着最终反映在机身的温度。

所以,理论上 VC 均热板的面积越大,确实越有助于散热,但手机散热这一系统工程不能只看 VC 均热板的面积,更何况如今 VC 材料的成本可不低,得全面看厂商的供应链整合、软硬件调教和成本控制的功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