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我生命的光芒,我想要的火。我的罪孽,我的灵魂。"
1953年,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写了一部小说,其标题,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词是"洛丽塔",这是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女性形象之一。
早年,纳博科夫拒绝将洛丽塔形象化,1958年,在给美国出版商的一封信中,他谈到了封面设计:"有一个我坚决反对的计划 - 任何一种小女孩的出现。"

法文版封面,1955年出版
但几年后,随着这本书的畅销书,洛丽塔的艺术形象自杀了,许多后续版本的《洛丽塔》都是为了违背纳博科夫的初衷而设计的。
1962年和1997年版的电影已经将戴着红色太阳镜、舔棒棒糖或牙套和开口肚脐的洛丽塔凝固成一种流行文化的象征,许多人,如果他们没有读过这部小说,心目中就有了洛丽塔的肖像:年轻、可爱、早熟、诱人的魅力。
因此,当美国亿万富翁杰弗里·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于2019年因性剥削未成年人而被捕时,他的私人飞机自然被昵称为"洛丽塔快车"。
然而,两个版本的电影的洛丽塔形象与小说相去甚远,而小说中的洛丽塔形象,全部来自主人公亨伯特的自传,是他的凝视、想象和记忆的产物,其背后是一个被忽视、隐藏、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德洛丽丝·哈兹。
半个多世纪后,洛蕾塔的悲剧还在继续,围绕洛丽塔的争议和误读还在继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洛丽塔,她让我们感到不安和不可避免。
纳博科夫于1953年完成《洛丽塔》后,手稿被几家美国出版商拒绝,其中包括与他首次签署协议的《纽约客》,出版商认为他可能会因这本书而陷入诉讼或入狱。
直到1955年,《洛丽塔》才被巴黎的一家出版社出版,1958年在美国出版,并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逐渐确立了自己作为经典的地位。
中国作家苏彤评论道:和诱惑是淫秽和肮脏的,一部关于和诱惑的优秀小说是高贵而迷人的。"
纳博科夫以复杂而华丽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有争议的、空间诠释的故事,在道德与美学、欲望与毁灭、共性和怨恨之间,他没有给读者一个轻松舒适的选择,确切地说:"评委会的女士们,先生们......看看那些纠缠在一起的荆棘。"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拒绝在单一维度上阅读,而《洛丽塔》编织了一张神秘的网,其中最正义的。
自然,它被解读为一个爱情故事,《名利场》曾将其描述为"世纪唯一的爱情故事",而1997年版的电影也将亨伯特描绘成一个深情的知识分子。
但亨伯特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审美,他鄙视多洛雷斯的平庸和肤浅,迷恋想象中的洛丽塔,"是我自己的创造"。
而且,只有"九到十四岁年龄组"才是"小仙女",每个"小仙女"都注定像蝴蝶一样短命,然后成为亨伯特最讨厌的物种——成年女性。他甚至幻想几年后失踪的洛丽塔会有一个孩子,八九年后,会有一个"洛丽塔二世"。
这是一种爱吗?还是小说序言中所说的"病历"?
在亨伯特看来,霍莉塔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她是一个任性的痴迷者,她主动勾引亨伯特,母亲去世后,被迫和亨伯特住在一起,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资本换取零用钱,抗拒亨伯特的控制,1997年版的电影《洛丽塔》更具挑衅性。
在现实中,这样的施暴者视角和男性标准并不少见,但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苛刻的"完美受害者"是无稽之谈,忽视了一个女人正常的性意识觉醒和她在权力关系中的劣势地位,甚至亨伯特也意识到:"她真的无处可去。"
而且,我们应该时刻警惕,话语权是站在亨伯特这边还是站在洛丽塔这边,作家林玉勋创作的《方思琦初恋乐园》被认为是在抢走洛丽塔的声音。
一位记者曾经说过,亨伯特的角色是动人的,并且具有"被宠坏的艺术家特质",纳博科夫回答说:"我宁愿说亨伯特亨伯特是一个虚荣,残忍的反派,他让自己看起来'感人'。"感动"这个词只适用于我笔下那个可怜的小女孩,从它真正、含泪的意义上说。"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这些人物名字的奥秘是什么?他都读过了。
洛丽塔 - "为了我的小仙女,我需要一个诗意的,开朗的,小巧可爱的词。最清晰的字母之一是"L"。Loyli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轻轻落在牙齿上。瞧。美丽。塔。"
亨伯特·亨伯特 - "这个低层叠加的名字看起来非常肮脏和挑衅。对于一个讨厌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名字。这也是一个王道的名字,我确实需要在愤怒的亨伯特和谦逊的亨伯特之间产生庄严的共鸣。"
多洛雷斯·黑兹 (Dolores Haze) - "这是洛丽塔的原名,就像一个愉快的耳语,玫瑰和眼泪在'多洛雷斯'的含义中,我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必须与她的可爱和清晰一起考虑。
德洛丽丝还给她起了另一个更简单、更熟悉、更幼稚的昵称"多莉",以及"Haze"这个姓氏,它混合了爱尔兰雾和德国兔子(爱尔兰语中Haze的意思是"雾",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兔子")。
《洛丽塔》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两次,但两部电影的角度和风格却大相径庭。
1962年,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将《洛丽塔》(Lolita)搬上银幕,纳博科夫自己写了剧本。
《洛丽塔》诞生于库布里克在史诗《斯巴达克斯》中取得历史票房成功之后,他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爱博士》就像是陷入了一个缺口,而不是备受关注的库布里克电影。
回顾这部黑白电影,库布里克对纳博科夫文本的戏剧性改编,难怪纳博科夫说"这部电影只使用了我剧本中一些不完整的零星片段"。
库布里克采取倒叙的方式,以亨伯特拍摄剧作家奎尔蒂开场,他将亨伯特的主观视角转化为客观视角,用《小仙女》去掉了亨伯特的童年历史,删除了小说中的许多诗意场景,增加了奎尔蒂的剧本,使他和亨伯特看起来彼此对立,扮演了文学抄写员的自私和残忍。
库布里克以一种冷酷、果断的风格剥离了修辞所创造的深情泡沫,亨伯特对黑兹夫人的冷淡和对洛丽塔的不耐烦揭示了他的真实内心。
库布里克更感兴趣的是展示个人的疯狂和欲望的毁灭,而不是展示中年男人和小女孩的疯狂,就像他在战争、金钱等的疯狂中所展示的那样。
由阿德里安·莱恩(Adrian Lane)执导的1997年版本滑入一股暧昧,潮湿的抒情风中,带有朦胧的,光屏怀旧的基调,这是我们在新移民的闪亮,庸俗的流行美国中看到的。
在悲伤的钢琴和弦的帮助下,亨伯特变成了一个英俊,可怜的人,他遭受了罗曼蒂克情歌的损失,他的阴暗面被移除了。这是一种大众爱情幻灭,更能为大众所接受,也更肤浅。
与原著不同的是,莱恩抓住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库布里克则抓住了讽刺和黑色幽默的核心,带有哥特式的怪异感。
两个版本的电影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都保留了亨伯特杀死酷儿的正义姿态的关键情节,酷儿蒂是剧作家,他勾引并带走了她,然后进了监狱。
其实,亨伯特和奎尔蒂对洛丽塔做了同样的事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奎尔蒂这个影子般的人物,是亨伯特的内疚感转移对象,是他分裂的人格。库布里克强化了这种镜像关系,亨伯特杀死了奎尔蒂,也就是自杀。
这不是纳博科夫唯一的《亨伯特之死》,在他的短篇小说《魔术师》中,英雄为了接近迷恋的小女孩娶了她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想趁着女孩的睡眠,醒来的女孩尖叫着,他惊慌失措地冲出房间,在街上被一辆快腾的卡车撞倒。
在纳博科夫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劳拉的原型》中,还有一个像休伯特一样的角色休伯特,他在电梯里死于心脏病发作。虽然纳博科夫说他"不写教学小说",但当一个故事出来时,道德就会暴露出来。亨伯特的死是一种道德立场。
在小说的第33章中,亨伯特有一段独白:"我有可能像1948年多莉(洛雷塔)对50岁的机械师弗兰克·拉萨尔(Frank LaSalle)对11岁的莎莉·霍纳(Sally Horner)所做的那样吗?"
纳博科夫收藏了一系列关于莎莉·霍纳绑架案的剪报,而真实的故事和小说有很多共同点,它们几乎发生在同一年,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只有单身母亲,并以公路旅行的名义"父女"。
如果说洛丽塔情结具有传染性,那么莎莉就像"零号病人",但如果没有纳博科夫强大的语言技能所带来的压倒性之美,真正的受害者的经历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悲剧。
现实中的莎莉·霍纳
1948 年 3 月,11 岁的新泽西州女孩莎莉·霍纳(Sally Horner)从商场偷了一台五美分的笔记本电脑,遭到自称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弗兰克·拉萨尔(Frank LaSalle)的抓捕和威胁。
三个月后,他绑架了莎莉,带她多次旅行,并多次对她进行性侵犯。二十一个月后,莎莉被救出,但如果她没有偷东西,她被指控不那么脆弱和脆弱。莎莉后来在15岁时死于车祸。弗兰克被判处30至35年徒刑,并于1966年因病去世。
莎莉·霍纳与母亲团聚
纳博科夫在采访中强调,亨伯特喜欢"小女孩",亨伯特在12岁时遇到洛丽塔时已经是他的"老情妇",她14岁时已经是他的"老情妇"。
但是,将恋童癖故事搬上银幕是一个巨大的道德挑战,两部电影都调整了洛丽塔的年龄,试图让它看起来更"正常"。
苏·莱昂(Sue Leon)出现在1962年版的《洛丽塔》(Lolita)中时年仅14岁,《纽约时报》评论说,她在银幕上看起来只有17岁。
尽管《海耶斯守则》在1966年被废除,但多米尼克·斯温(Dominic Swain)在1995年拍摄新版《洛丽塔》(Lolita)时才15岁,戴着牙套看起来更年轻,但几乎一直穿着开扣连衣裙和迷你裙。
电影中的洛蕾塔与小说中的洛丽塔相比,非常性感。亨伯特的迷恋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早熟""性感",而是与美丽的外表无关,能喷出的正是他未发育的身体,还有步态、幼稚的样子。
在小说中,洛丽塔"穿着格子衬衫,蓝色牛仔裤,脚下穿着一双帆布背运动鞋",而在莱恩的电影中,她赤脚穿着膝盖高的花裙,晒黑后,将亨伯特的平腿交叉在草地上,踩在他的裤子上。
库布里克的电影是一部充满激情的指甲油剧,由名人摄影师伯特·斯特恩(Bert Stern)创作的海报,其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洛丽塔性标签,其中莱昂穿着比基尼,心形太阳镜和半躺着吸吮红色棒棒糖,这在书中或电影中都没有出现。
洛丽塔在两部电影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象征性的,而且,就像在小说中一样,她没有被赋予声音,莱恩的电影专注于塑造亨伯特的悲伤形象,而库布里克则对亨伯特和奎尔蒂的黑色游戏的迷恋。
至于洛丽塔本人,也许观众和亨伯特一样,"甚至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么",而亨伯特眼中的洛丽塔大部分时间都在陈词滥调地谈论幼稚、平庸。
但在小说的结尾,纳博科夫暗示了这个小女孩的内心生活,他说:"你知道,死亡最可怕的事情是你完全靠自己。"
也许真正的小女孩多洛雷斯·哈兹(Dolores Haze)心中有一个花园,一个黎明,一个宫殿大门,但我们从未进入过。
饰演洛丽塔的两位女演员,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洛丽塔角色的影响。
去年12月在洛杉矶去世的苏·莱昂(Sue Leon)享年73岁,她似乎是在1962年拍摄的,她在《洛丽塔》海报中的形象仍然广为人知,并借用了许多版本的洛丽塔的书。
其实在片中,莱昂的形象并不是轻浮,而是成为电影风格的一部分,一点黑片蛇蝎女气质。
莱昂出生在社会底层,他的父亲英年早逝,他的母亲从她微薄的收入中拉了五个孩子,在医院当照顾者。她从小就开始做模特,上学时帮助母亲维持生计。
14岁那年,她从800多位女演员中脱颖而出,饰演库布里克的《洛丽塔》女主角,电影上映后,票房如火如荼,莱昂为她成名,不少媒体纷纷采访她,让她摆出和海报一样的姿势。
她继续在《巫山风雨之夜》(1964)中饰演性感少女,但她的事业没有突破,1980年她正式退出演艺圈。
莱昂的感情生活也很艰难,她有五段婚姻,17岁就和她八岁的汉普顿·范彻(《银翼杀手》的编剧之一)结婚,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莱昂告诉离婚法庭,他孤独而悲惨。
莱昂后来嫁给了一位黑人摄影师,但"黑白婚姻"当时并没有被好莱坞接受,这对夫妇搬到了西班牙,经过一年多的争议和压力,他们在那里分手了。
莱昂的下一段婚姻更具争议性,当时她嫁给了因二级谋杀和抢劫罪服刑的加里·亚当森(绰号科顿),一年后亚当森逃脱并再次抢劫,莱昂与他离婚。
莱昂后来将自己的情感生活失败归咎于洛丽塔:"我个人的毁灭可以追溯到洛丽塔,14岁时饰演恋童癖叔叔的幻想女学生,15岁时成为性象征,以后很难想象正常的情感生活。"
多米尼克·斯温(Dominic Swain)在1997年的电影中饰演洛丽塔(Lolita),这部电影被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拒绝,后者因杀手莱昂(Killer Leon)而走红。斯温出生于1980年,从九岁起就开始试镜商业广告和电影,但在出演《洛丽塔》之前并没有真正演过戏。
研究洛丽塔情结的学者莱西·华纳(Lacey Warner)评论了斯温对洛丽塔的试镜:
"我看到的不是一部基于伟大美国文学的电影的试镜,而是一个试图引起年长男人注意的年轻女孩,她相信两个年长的男人(导演阿德里安·莱恩和演员杰里米·安斯)告诉她,她很特别,如果她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她就会出名。
在另一段视频中,斯温显得狂躁和分心,在沙发上跳跃和抽搐,就像洛丽塔一样焦虑,她在电影中想念她的母亲。
1997年电影中的洛丽塔、亨伯特和黑兹夫人
《洛丽塔》上映后,斯温并没有得到她所希望的名声,也没能许诺,她就成了B级女演员,还是偶尔把头发扎成两条锯齿状的辫子,就像在《洛丽塔》中一样,她似乎陷入了"洛丽塔"的漩涡中,不想或不能"长大"。
事实上,不仅仅是饰演洛丽塔的两位,在好莱坞,其他青少年明星也经常过度消费、受苦。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在一次演讲中说,13岁时,她兴奋地打开了她的第一封粉丝信,读到了一个男人的强奸幻想。
玛拉·威尔逊(Marla Wilson)曾出演过《爸爸》(Daddy)和《玛蒂尔达》(Matilda)等电影,她还谈到了她的照片如何被用于儿童色情片,以及她在网上收到了成年男性的消息。
导演瑞安对他给《洛丽塔》的批评感到不满:"如果我拍一个13岁女孩被食人族吃掉的故事,那很好。"
而学者莱西·华纳(Lacey Warner)则认为,洛丽塔一直被食人族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