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运动中“风”无处不在

在冬季竞速体育项目中

减少阻力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途径

运动所受的阻力主要包括

空气阻力和冰雪表面摩擦阻力

其中空气阻力一般能达到80%

空气减阻等空气动力学研究

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研究方向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男子个人大跳台资格赛今日开赛,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宋祺武代表中国参赛。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北欧传统强国的跳台滑雪,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这支年轻的队伍,大部分运动员都来自跨界选材,宋祺武就是2018年从田径转到跳台滑雪项目,从第一次真正踏上雪到站上冬奥赛场,仅仅用了5年时间。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滑行、起跳、飞行、落地

空中飞行的时间大约5-6秒

想要提高跳台滑雪的运动成绩

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空气阻力

常用于军工、航空、交通的风洞

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平台

对于身处金字塔尖的运动员,每提高一秒成绩都面临几何式增长的受伤风险。风洞科技的运用,能对运动员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帮助其改善运动姿态。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中国涞源建造的体育风洞

是世界首个针对跳台滑雪特点建设的

体育专用风洞

是体育项目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平台装备

可以不受天气、季节影响

实现四季训练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涞源国家训练科研基地的体育风洞

内部分32度、11度和水平训练段

模拟滑行、起跳和空中飞行

国内顶尖运动训练科研专家聚集于此

为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国家队运动员

提供着最为专业的动作技术分析指导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陈小平

陈小平教授说:“我们把这个风洞建到了涞源的跳台底下。风洞作为高台跳雪运动员的训练,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标准,没有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风洞的训练必须跟场地训练交叉进行。所以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国家。”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风”——最为变幻莫测的影响因素

“风感”培养训练是

借由风洞中斜坡段的辅助悬挂绳索

在最安全的环境中

培养运动员的“御风术”

高效避免超量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三维姿态捕捉系统和运动员脚下测力天平

联动力和姿态

在相对静止的环境里,实现气动阻力测试

运动员起跳高度每高1厘米

飞行距离就会远1到1.5米

因此 调整运动员出台的速度和方向

优化控制空中飞行姿态

是跳台滑雪获得上佳成绩的关键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 汪家道

“我们在风洞里面做两件事情,一是测试力,另一个是动作捕捉。”汪家道教授说。而之后,这些将数据用于界面减阻研究,帮助运动员找到空中飞行的最优姿态,达到高效训练的目的。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卉

刘卉教授说:“动作是靠动捕来采集的,效果是靠测力台来采集的。我们一定要把动作姿态的捕捉和测力台,和风洞进行一个同步的设置,把数据全面地采集下来,进行分析。”

风背后的英雄,好成绩都是“吹”出来的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高峰

高峰教授说:“过去我们的思路更多的是不断地去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了风洞,我们就可以精确地捕捉运动员的姿态。我们形成了一个减阻的实验室,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有首席专家、有团队,能够确保我们的科研和训练一体化。”

科技加盟了冬季项目大竞技时代

将风从血汗传统训练的

冰道和雪原中召唤出来

控制风 运用风

与人类自生存起就崇尚的力量一道

汇聚为转换利用的大盛会

一个全新的体育新时代已经到来

科技向冬奥 科技向未来

北体传媒出品系列纪录片《冬奥之约》,用镜头记录下冰雪健儿们的备战历程,赛场上几秒钟的背后是数年数千次的拼搏,同样记录下赛场外默默奋斗的助力团队。这是冰雪的故事,也是奋斗的故事。

视频:宋绪柳

编辑:徐若菲(实习生)

校对:宋绪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