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中“風”無處不在
在冬季競速體育項目中
減少阻力是提高運動成績的重要途徑
運動所受的阻力主要包括
空氣阻力和冰雪表面摩擦阻力
其中空氣阻力一般能達到80%
空氣減阻等空氣動力學研究
是提高運動成績的重要研究方向

北京冬奧會跳台滑雪男子個人大跳台資格賽今日開賽,中國跳台滑雪運動員宋祺武代表中國參賽。
北歐傳統強國的跳台滑雪,有着上百年的發展曆史,中國跳台滑雪國家集訓隊這支年輕的隊伍,大部分運動員都來自跨界選材,宋祺武就是2018年從田徑轉到跳台滑雪項目,從第一次真正踏上雪到站上冬奧賽場,僅僅用了5年時間。
滑行、起跳、飛行、落地
空中飛行的時間大約5-6秒
想要提高跳台滑雪的運動成績
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減少空氣阻力
常用于軍工、航空、交通的風洞
是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關鍵平台
對于身處金字塔尖的運動員,每提高一秒成績都面臨幾何式增長的受傷風險。風洞科技的運用,能對運動員動作進行生物力學分析并提出改進方案,幫助其改善運動姿态。
中國涞源建造的體育風洞
是世界首個針對跳台滑雪特點建設的
體育專用風洞
是體育項目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關鍵平台裝備
可以不受天氣、季節影響
實作四季訓練
涞源國家訓練科研基地的體育風洞
内部分32度、11度和水準訓練段
模拟滑行、起跳和空中飛行
國内頂尖運動訓練科研專家聚集于此
為跳台滑雪和北歐兩項國家隊運動員
提供着最為專業的動作技術分析指導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陳小平
陳小平教授說:“我們把這個風洞建到了涞源的跳台底下。風洞作為高台跳雪運動員的訓練,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标準,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模式。風洞的訓練必須跟場地訓練交叉進行。是以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國家。”
“風”——最為變幻莫測的影響因素
“風感”培養訓練是
借由風洞中斜坡段的輔助懸挂繩索
在最安全的環境中
培養運動員的“禦風術”
高效避免超量訓練導緻的運動損傷
三維姿态捕捉系統和運動員腳下測力天平
關聯力和姿态
在相對靜止的環境裡,實作氣動阻力測試
運動員起跳高度每高1厘米
飛行距離就會遠1到1.5米
是以 調整運動員出台的速度和方向
優化控制空中飛行姿态
是跳台滑雪獲得上佳成績的關鍵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 汪家道
“我們在風洞裡面做兩件事情,一是測試力,另一個是動作捕捉。”汪家道教授說。而之後,這些将資料用于界面減阻研究,幫助運動員找到空中飛行的最優姿态,達到高效訓練的目的。
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運動與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卉
劉卉教授說:“動作是靠動捕來采集的,效果是靠測力台來采集的。我們一定要把動作姿态的捕捉和測力台,和風洞進行一個同步的設定,把資料全面地采集下來,進行分析。”
北京體育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 高峰
高峰教授說:“過去我們的思路更多的是不斷地去提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了風洞,我們就可以精确地捕捉運動員的姿态。我們形成了一個減阻的實驗室,搭建了這樣的一個平台,這個平台有首席專家、有團隊,能夠確定我們的科研和訓練一體化。”
科技加盟了冬季項目大競技時代
将風從血汗傳統訓練的
冰道和雪原中召喚出來
控制風 運用風
與人類自生存起就崇尚的力量一道
彙聚為轉換利用的大盛會
一個全新的體育新時代已經到來
科技向冬奧 科技向未來
北體傳媒出品系列紀錄片《冬奧之約》,用鏡頭記錄下冰雪健兒們的備戰曆程,賽場上幾秒鐘的背後是數年數千次的拼搏,同樣記錄下賽場外默默奮鬥的助力團隊。這是冰雪的故事,也是奮鬥的故事。
視訊:宋緒柳
編輯:徐若菲(實習生)
校對:宋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