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在甘肃省敦煌悬泉置遗址附近,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块属于西汉时期的“黑板报”,而“黑板报”上的内容,却令人耳目一新,突出了极为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1987年时,大陆一个专业的考古专家团队,在甘肃省敦煌市甜水井东南吊吊泉沟口西侧,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古遗址,被称为“悬泉置遗址”。从1990年至1992年两年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保护性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共出土15000余枚汉简与17650件各类文物。正是由于该遗址文物出土量巨大,并且价值极高,因此被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悬泉置”的命名,源自于该遗址所出土汉简上的“悬泉置”三字。据出土文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悬泉置”被命名为“悬泉亭”,汉昭帝时才改成“悬泉置”。考古专家称,此次在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大量的竹简文献外,其他物品种类也极其丰富,包括铜器、铁器、漆器、木器、骨器、革、丝、麻、纸、毛等16大类,极大反映了汉代时期的农业与科技水平。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在考古专家们仔细发掘过程中,他们有了一个最新的发现。在悬泉置遗址倒塌的房屋之中,深埋着一块巨大的“墙皮题记”,它呈倒扣状的方式埋于土中,已经断为了两大截。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仔细整理,最终将一块长235cm、宽45.7cm的墙皮成功取出,并做了进一步的还原。考古专家们发现,这块被发掘出来的“墙皮题记”,其制作方法十分简单。首先需要在墙皮上涂抹一层白灰,接着再用黑色的墨汁画出边界框,并用朱砂笔描绘界栏,之后再用毛笔进行仔细书写,其主旨标题是《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墙皮题记”的本质,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熟知的“公告栏”以及“黑板报”,是一种特殊的宣传方式,它颁行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是由王莽奏请,以其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颁布的诏书。诏书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该诏令颁行的原因,第二部分为诏令的内容,其中共有50条,每条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诏令本条,而下部分则是相关的解释。第三部分为诏令颁布后的人员记录,还包括诏令向全国颁布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具体内容,谈谈当时朝廷的政令举措方向与意义。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其大致内容是:元始五年时,朝廷太皇太后突然感到天气风雨不时,人体阴阳不调,认为是人间农事违逆了上天的安排,便下令要求百官的各种行为都要务顺时令。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暂且举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毋擿剿(巢)谓剿空实皆不得擿也。空剿(巢)尽夏,实者四时常禁。毋杀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毋杀孡谓禽兽,六畜怀任(妊)有胎者也。

此处所谈之条例,大致概括为“不得猎兽捕鱼,不得伤害鸟类及鸟卵”。因为春夏之交,正是万物生长的最佳季节,凡是生物都要孕育繁衍,贸然打杀属于凭添罪孽。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毋筑城郭,谓毋筑起城郭也,三月得筑,从四月尽七月不得筑城。毋焚山林,谓烧山林田猎,伤害禽兽虫草木。此处讲述的条例,是到了冬天的时候,朝廷不准修建城池、房屋,即使是民间盖房子,也不能将地基挖到三尺以下,否则很可能会触发冬日所储藏的地气。冬日更不能放火烧林,防止冬眠的野兽无栖息之所。

据考古专家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摘自早期文献《礼记》,甚至有一些都是原模原样的引用,并未变动任何一个字。但是从现代角度来看,当时的朝廷之中,便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树木与动物列为重点保护对象。除此之外,该“黑板报”也将四季的农事进行了分类,并有指导性的将每个月的农业行为进行记录,力求令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

敦煌悬泉置发现汉朝“黑板报”,上面内容,对现代人都有教育意义

悬泉置遗址所出土的“黑板报”,在极大程度上展现了古人注重环保的意识,同时也令现代人得到了更深的启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有更好地保护环境,才是对我们人类自己负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