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不造车,只帮车企做好车”。这是华为入局智能汽车市场时立下的豪言壮语。现在看来,国内的大车企们对于华为的“一番好意”似乎并不买单,反而是老美的高通趁机拿下了更多的国内市场,俨然有要成为大赢家的节奏了。
国内车企到底为什么不愿意接纳华为的理念,不选择和华为合作呢?在他们的智能汽车战略里面,到底有什么小九九?
智能汽车的价值
在谈论华为的处境之前,要先弄清楚智能汽车的价值所在。人人都知道智能汽车和传统的汽车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人都说不出其中具体的不同。
实际上,现在的智能汽车还远未达到预期中的标准。真正的智能汽车,不只是汽车本身,而是整个交通系统都智能化的汽车。换句话说,智能汽车只是率先跨入智能时代,而交通系统迟早也是需要智能化的。在智能化的交通系统下,人们驾驶智能汽车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手动持续操作,你可以解放双手双脚,在驾驶位上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剧或者打游戏。
将汽车赋予智能化,汽车不再是传统的手动操作工具,而是像手机一样的智能终端,可以通过软件下达指令,剩下的都交给汽车自己来,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汽车。
这样的汽车,对于车企来说,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在于: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汽车主要的价值在于车辆本身,比如说车身、底盘、发动机等;而智能汽车更多的价值被赋予在智能化的那部分,比如说无人驾驶系统,车联网,OTA等等。
根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时候,智能汽车的软件部分达到整车价值的百分之十左右。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比重会变得越来越高。在华为看来,未来汽车将会有70%的价值将集中在增量业务,也就是智能化的那部分。
如此,你应该认识到,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发生变革。擅长人工智能的科技企业迎来新的机遇,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等待他们收割,而传统的车企们则要考虑如何在这场变革中继续保持原有优势,甚至更上一层楼。
与华为合作就是与虎谋皮?
传统车企在面对智能汽车来袭的时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智能化的那部分问题。无论传统车企实力如何强大,要一个做车的企业突然去做人工智能,还是有些太强求了。但是时间不等人,特斯拉、蔚来汽车这样的后起之秀正在加紧占领市场,每慢一步都是在丢失更多的利益。
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个合作对象,一个能够提供智能方案的伙伴。
本来华为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奇怪的是,国内的大车企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拒绝华为。以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广汽来说,其说辞为:不愿意和华为合作,会失去灵魂。很多人以为上汽的意思是用了华为的产品,就会对华为产生依赖,未来就会被华为所拿捏。但随着华为和塞力斯的合作来看,人们不免要重新评估上汽的意思。
也许上汽们所害怕的是成为华为的附庸。我们知道智能汽车未来的重心将会在智能的那一部分,汽车从物理机械朝着智能产品转变。打个比方,一个手机,你认为是手机壳和屏幕重要还是芯片重要?智能汽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现在华为提供的产品非常多,包括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车机等等。应了华为的目标,几乎“增量”的那部分全都做了。如果和华为合作,是不是就变成组装厂了?
这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高通获利
车企们不愿意和华为合作倒还可以理解,但是让人困惑的是国内的车企正在和老美的高通加强合作。难道他们不怕成为高通的“壳子”?
这应该也是车企们的无奈之选。不和华为合作,但是凭借自身又很难一步登天,搞出什么像样的智能汽车来。这时候就只能找其他合作对象,而国内除了华为,其他企业都欠缺点实力。所以又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
也许车企们是想一边使用高通的技术支持,一边发展自己的技术,在未来再考虑自己做一整套智能汽车产业链的目标。但是他们也必须考虑到,如果对高通形成依赖,未来还能有机会使用自己的技术吗?
根据数据显示,高通目前合作的车企已经超过四十家,其中不缺少宝马、本田、这样的国外大企,也不缺少上汽、捷途这样的国内车企,更不乏小鹏、比亚迪这样的智能汽车的行业领先者。
总结
总体来看,不谈技术,光谈市场,高通已经领先了华为不少。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华为和国内车企本来可以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国内智能汽车的发展,但偏偏双方心生芥蒂,便宜了外来者高通。商业无国界,在国内智能汽车的发展上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拒绝华为选择高通,国产智能汽车的战略里,有哪些小九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国内车企为何宁选高通不选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