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战靓妞(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众所周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后期,投降朝廷的太平军官兵越来越多!例如像韦俊,程学启,苗沛霖这样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也都成了太平天国的叛徒!

而他们当时投降清廷的原因无非就三种:其一是贪图荣华富贵;其二是因为天国内讧严重不得不另谋出路;其三是因为自己陷入绝境后投降清军。
不过,其实向清军投降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选择的时机很重要:早期投降清军的人普遍待遇还不错!而后期投降清军的很多太平军将领就很惨了:例如太平军“八王”投降后,直接就被李鸿章处死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整个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投降清军的太平军将领数量很多。但反过来,投降太平天国的清军高级将领却几乎没有!至于那些投降太平军的清军中下级军官,就算有也绝对数量不会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清军将领当时之所以会对太平天国没有任何“投降的冲动”,大致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
一:清军将领对太平天国的理念有着极大的“心理障碍”,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那套理论很让他们反感,也很难接受。当时无论是清廷的文化界还是官僚圈,都一致认为太平天国就是一个“邪教”!必须被消灭。
二:太平军的俘虏和招降政策存在很大问题,太平天国高层也没有海纳百川的政治能力。他们一直视清军和朝廷为“清妖”,既然是“妖”,那么他们对俘虏基本就一个字:“杀”,也不会想着去招降了。
三:太平天国的政治前景并不被众人看好,虽然洪秀全定都天京。但太平军接下来的一系列失败,却让清军将领们看到了太平军的先天性不足,他们根本就不认为太平军有实力一统天下。
因此,清军将领们可不笨,他们便不敢贸然去投降太平天国。毕竟,到时不仅自己可能会身败名裂,甚至连亲人和家族也会受到朝廷的残酷清算。思来想去之后,清军将领们都认为还是一心为清朝“尽忠”才为明智之举。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时投降太平军的清军将领虽然“凤毛麟角”,却有一名清军阵营的降将十分引人注目!此人就是清朝的洋人雇佣军高级将领:白齐文(H. A. Burgevine)。
华尔战死后,白齐文和李鸿章却屡屡发生冲突,便毅然投降了太平军。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以后,英美等西方列强为了保护自己在上海的利益,便招募了一些外国籍亡命徒帮助清军一起镇守上海。这支洋人雇佣军装备上了先进的枪炮,领头的叫华尔,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洋枪队”。
当时24岁的白齐文也在这支洋枪队中,而且由于他曾经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于是便被华尔任命为副领队。在太平军进攻上海时,这支洋枪队配合英法正规军和清军作战,并立下了汗马功劳。
几场大战下来,清政府对这支洋枪队更是十分器重,便把这支洋枪队赐名为“常胜军”,指挥官华尔也被清政府官封为四品副将。
1861年8月“洋枪队”开始进行改组,队中的军官继续由欧美人来担任,但另一方面开始大量雇佣中国人补充兵源。
1862年9月,华尔率洋枪队配合英法军队一起进攻浙江时,却被李秀成的部队炸成重伤,不久后他便一命呜呼了。华尔战死后,白齐文便临危受命接手洋枪队第二任队长的职务。
其实白齐文的指挥能力不会比华尔差多少,因此他率领“洋枪队”后依然多次大败太平军,他本人也在萧塘之战中受了重伤,所幸最终是“有惊无险”保住了性命。
不过白齐文在官场上的情商较低,而且由于性格暴烈,遇事时他不会像华尔那样冷静思考。因此,白齐文和一些清政府的地方官员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和李鸿章也都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
李鸿章
特别是那次“欠饷”事件,白齐文认为是李鸿章故意刁难自己的洋枪队,便气急败坏地纵兵抢掠库银4万两。结果,这次“抢钱”事件让李鸿章对白齐文那是恨之入骨。为了惩罚这个爱闹事的洋人,李鸿章迅速宣布免去白齐文的一切职务,另外还悬赏5万两白银缉捕他归案。
在复职完全无望的情况下,白齐文一怒之下便于1863年7月带领着他的几十名洋兵,从清军手里抢夺了一条“高桥号”小炮船后,装载着大量军火全速驶往太平军的地盘:苏州。
当时镇守苏州的太平军将领是慕王谭绍光,他对这位洋人将领的投诚自然是“欣喜若狂”!而白齐文也没有让谭绍光失望,他很快便依靠着手中的那点洋兵,为太平军筹建起了第一支“洋枪队”。
帮助太平军建立洋枪队,谭绍光的一系列做法也让白齐文感激涕零!
白齐文之所以选择投靠太平军,就是打算一定要给李鸿章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他后来又先后多次潜回上海,试图召集自己曾经的旧部前往苏州共谋大事。虽然此举成效甚微,却赢得了谭绍光对他的极大好感。
谭绍光认为白齐文“忠心可嘉”,于是从自己的部队中挑选了两千多人交给白齐文训练。不过由于教官人数实在有限,最后只训练了大约一千人。为了能迅速扩充洋枪队的实力,白齐文又到天京觐见忠王李秀成,希望能由自己完全节制一支洋枪队,并拥有自主行动的权力。
虽然白齐文在太平天国表现得十分“忠心”,但李秀成好像还是有些不太信任他,因此没有同意白齐文的这一请求。所以,白齐文为太平军组建的这支洋枪队,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人员少、装备差的问题。
而且后来随着战争局势对太平军很不利,这支太平军的“洋枪队”减员也越来越严重!仅剩下的一些洋兵不是负伤就是患病,于是他们也纷纷要求离去。无奈之下,白齐文只得向谭绍光申请了一些遣散费,让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自行离开。
不久后,白齐文自己也旧伤复发,在谭绍光的关心下准备回到上海治病。而对于白齐文的离开,说实话最舍不得他的人就是谭绍光了。多年的相处,谭绍光和白齐文可以说已经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情谊!
出发那天,谭绍光用自己的轿子和卫队把白齐文一路安全护送到两军交汇处。由于担心白齐文在上海会受到清政府的责难,谭绍光还特意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当时的“常胜军”统领:戈登。
在信中,谭绍光表示希望戈登能暂时放下“敌我”,念及白齐文也是美国人的身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让伤病中的白齐文能在上海好好治疗。而戈登收信后其实也真的照做了,毕竟他也不是很喜欢李鸿章。
戈登和李鸿章
特别是那次清军在苏州“杀降”后,戈登当时认为李鸿章太“背信弃义”,他甚至还操起枪四处找李鸿章讨要说法。后来,自觉理亏的李鸿章托人给戈登的国外账户存了一万元犒赏费,此事才得以作罢。
而谭绍光的这些“暖心”举动,无疑让白齐文感激涕零!他一回到上海后,便马上在《北华捷报》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声明自己:“直到此刻为止,依然没有丝毫背叛太平天国的意念”。
结果白齐文的声明一发出,差点把上海的美国领事吓了个半死!美国领事急忙把白齐文转送到日本横滨去疗伤,并严令其永远不准返回中国。但白齐文哪里听得进去,病愈后他曾两次偷偷跑回上海,结果都被美国领事逮着后强行送回日本。
结局:是死于意外,还是李鸿章起了杀心?
1864年“天京”危在旦夕时,白齐文闻讯后便再次从日本秘密潜回中国。这一次他没有去上海,而是改从宁波登陆。上岸后,他便开始暗中招募队伍和购买军火,希望能租雇一条轮船去解天京之围。
不过,清廷那边也很快得知了白齐文的行动,大为恐慌的李鸿章命令直接抓捕白齐文。1865年春,白齐文准备去福建漳州投奔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结果,他刚到厦门便被清军抓获,随后被押送给闽浙总督:左宗棠。
毕竟人家是美国人,就算是李鸿章本人也无权处置!于是,李鸿章便命人将白齐文押送到苏州看管,然后再交给美国领事处置。可是,押送船队行至浙江兰溪时却遭遇了大风浪,白齐文和押送的中国官兵全部“舟覆溺毙”!
就这样,这位对太平天国一直忠心耿耿的洋人将领,时年29岁的白齐文居然因一次“意外”而暴毙了。但很多人则认为:白齐文其实不是死于意外!而是清朝官员,特别是李鸿章下定决心要杀他。
由于害怕杀了白齐文后美国政府会有所责难,李鸿章便特意让部下用船把他押往苏州。但其实他已经秘密下令:半途把白齐文淹死在浙江兰溪,再对外宣布“意外溺毙”。
而美国方面或许是考虑到白齐文投降太平军以后的一系列举动,已经给自己招来了太多的麻烦。美国也不想为了一个白齐文而影响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于是白齐文溺亡后,美国政府也没有去深究真相,并表示自愿放弃领事裁判权。
白齐文,在太平天国历史上确实是一抹不一样的“色彩”!也许就算是在天王洪秀全看来,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对太平天国最忠心耿耿的一位降将,居然会是一位美国籍的“洋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历史趣事。
图源网络,侵删!
点击关注一下《历史杂谈驿站》好吗?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