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众所周知印章在古代是个人信用的凭证,需要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使用到,时至今日从古代传承到今天的印章,个个都是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盖章之时必须要有印泥作为颜料,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都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印泥的实物记录;那么古代的印泥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除了私人使用印章的方式之外,从秦代开始,国内传递一些需要保密的信封时,规定县丞要在上面,用盖上印的印泥封口,类似于大家都很很熟悉的火漆印,在秦代被称为封泥;但是关于这些封泥,却少有实物与文献记载,其实关于封泥的研究,与当初发现并考究甲骨文一样坎坷;在热爱研究金石印章的宋代,可谓是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专业术语,而封泥、印泥的初次发现与研究,则要推迟到了晚清时期。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根据《筠清馆金石》记载,说印封泥的初次发现是在清道光二年,川地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了一个地窖,其中藏有数百枚与印章,还有少量的封泥,至此清代一些学者开启了封泥的研究之路;清代金石专家、学者吴

大澂

在光绪八年,编撰了一本《

斋所藏封泥目》抄本,收录了80枚封泥的名称;后来吴大澂将这件抄本,送给了学者陈介琪,后者研究后,对其中一些印章的真伪,提出了宝贵意见,例如其中"西共丞印"被陈介琪断为秦代封泥。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有了前人的"架桥铺路,在1997年西安党家巷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封泥之时,虽然被当地人,当作无用之物流失了一些,但专业考古学家很快就摸到了其中"门道",将封泥淹保护了起来;考古学家王献唐,在《临淄封泥文字》中,还专门单独列出了关于"秦封泥的研究成果;在晚清之前,关于秦封泥的研究,可谓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其实在此之前并非没有挖掘到过封泥,但是如甲骨文一样,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所以发现之后,就很快流失到了民间,这不得不说是大陆考古事业上的一大损失。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一种的新的学科,新的研究,都是由于新的发现与重视,例如后人重视孔子,才有了后世的儒家文言文研究,宋代重视金石器物,才有了当时金石研究,与市场的繁荣"火爆",这些文化都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然而对于封泥,古人却有些"歧视",一直被当作无用物,懒得考究就随手丢弃。

古代印章传承到今天,而鲜有发现印泥,它的研究如甲骨文般坎坷

所幸这些"沉睡了"了两千多年的古老文物,终于在晚清时期,遇到了"伯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考古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间,还是考古部门,收藏的封泥种类,都是庞大到人们无法想象,关于封泥的研究成果,公布的数量也是非常惊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封泥文物,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参考资料:《筠清馆金石》,《封泥考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