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印章在古代是個人信用的憑證,需要在某些特定環境中使用到,時至今日從古代傳承到今天的印章,個個都是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在蓋章之時必須要有印泥作為顔料,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人們都沒有發現任何,關于印泥的實物記錄;那麼古代的印泥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除了私人使用印章的方式之外,從秦代開始,國内傳遞一些需要保密的信封時,規定縣丞要在上面,用蓋上印的印泥封口,類似于大家都很很熟悉的火漆印,在秦代被稱為封泥;但是關于這些封泥,卻少有實物與文獻記載,其實關于封泥的研究,與當初發現并考究甲骨文一樣坎坷;在熱愛研究金石印章的宋代,可謂是人人都能說上幾句專業術語,而封泥、印泥的初次發現與研究,則要推遲到了晚清時期。
根據《筠清館金石》記載,說印封泥的初次發現是在清道光二年,川地農民挖山藥時,發現了一個地窖,其中藏有數百枚與印章,還有少量的封泥,至此清代一些學者開啟了封泥的研究之路;清代金石專家、學者吳
大澂
在光緒八年,編撰了一本《
愙
齋所藏封泥目》抄本,收錄了80枚封泥的名稱;後來吳大澂将這件抄本,送給了學者陳介琪,後者研究後,對其中一些印章的真僞,提出了寶貴意見,例如其中"西共丞印"被陳介琪斷為秦代封泥。
有了前人的"架橋鋪路,在1997年西安黨家巷遺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封泥之時,雖然被當地人,當作無用之物流失了一些,但專業考古學家很快就摸到了其中"門道",将封泥淹保護了起來;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臨淄封泥文字》中,還專門單獨列出了關于"秦封泥的研究成果;在晚清之前,關于秦封泥的研究,可謂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其實在此之前并非沒有挖掘到過封泥,但是如甲骨文一樣,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是以發現之後,就很快流失到了民間,這不得不說是大陸考古事業上的一大損失。
一種的新的學科,新的研究,都是由于新的發現與重視,例如後人重視孔子,才有了後世的儒家文言文研究,宋代重視金石器物,才有了當時金石研究,與市場的繁榮"火爆",這些文化都是留給後人的無價之寶;然而對于封泥,古人卻有些"歧視",一直被當作無用物,懶得考究就随手丢棄。
所幸這些"沉睡了"了兩千多年的古老文物,終于在晚清時期,遇到了"伯樂";随着時代的發展,現代考古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無論是民間,還是考古部門,收藏的封泥種類,都是龐大到人們無法想象,關于封泥的研究成果,公布的數量也是非常驚人;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封泥文物,終于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與研究。
【參考資料:《筠清館金石》,《封泥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