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工资一个月5000,老婆做家庭主妇10年了,昨天老二上幼儿园,老婆缴纳学费6800元后,跟我狠狠吵了一架,晚上接回孩子

作者:单人旅途

我工资一个月5000,老婆做家庭主妇10年了,昨天老二上幼儿园,老婆缴纳学费6800元后,跟我狠狠吵了一架,晚上接回孩子们,老婆饭都没做,让我必须把问题解决,要么让我爸出我儿子的学费,要么让我妈过来带孩子。

我和老婆刚结婚时,她有3000元工资,我妈催我们生娃,老婆说先攒钱,我妈说等钱攒够了,年纪也大了,身材不好恢复,我妈许诺只要我们生孩子,她就帮忙带。

接着老婆怀孕了,距离预产期1个月,我们手里只有6000块,老婆天天抱怨,为了多挣钱,我跑去外省的一个工程队待了一个月,挣了1万多,回来赶上老婆生产。

因为剖腹产,1万很快花光,孩子还没抱出来,我妈问护士,男孩还是女孩?护士没回答(没回答相当于默认女孩),我妈继续问了好几遍,得知是女儿,次日我妈就坐车回老家了。

女儿半岁时,老婆想去上班,我妈没来,因为弟媳生了二胎,虽然弟媳生了2个女儿,但弟弟有编制,弟媳是国企员工,所以爸妈一直帮弟弟带孩子。

大侄女小时候就在我爸妈身边,吃喝拉撒和上学的费用都是我爸出,不仅如此,我爸妈自己辛苦挣的一点钱还会塞给弟媳花,因为弟弟弟媳给父母长脸了。

而我只是一个打工人,哪里有活儿去哪里,靠出卖苦力过日子,像农村绝大多数人一样,没给父母长脸,所以老婆要求我爸妈像对待我弟媳那样对待她,不可能。

即便后来老婆生了儿子,爸妈高兴了一阵还是恢复原样,心里头念叨的永远都是小儿子。

我妈来我这里住几天就会和我老婆吵,我妈吃不惯我老婆做的菜,而弟媳没给我妈做过一道菜,都是我妈做给她吃;我妈看不惯我老婆管我儿子,有时老婆动手打孩子,我妈气得想打我老婆,因为弟弟把孩子完全交给了我爸妈,所以弟弟的孩子我爸妈说了算。

现在弟弟的大女儿已经上小学,我爸负责接送,我妈负责做饭,除了报班的钱家长出,学杂费都是我爸出,零食玩具都是我妈买,小侄女从出生到现在都是我妈在带,我妈是不可能来帮我们带孩子的。

我爸最得意的事就是饭桌上炫耀弟弟买的好酒,夸赞弟媳公司发的水果,同时不忘补充一句,老大都快四十了,还没混出个名堂,这种情况下我让我爸出我儿子的学费,我更开不了口。

老婆心里的委屈我都懂,可我心里的苦一直不敢告诉任何人,我知道男人就得拼命干活,挣钱养家,抱怨是没用的,可老婆总跟我吵架,我该怎么办?

@单人旅途:幸福的生活都相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刚结婚时,你妻子对生孩子有规划,但你妈妈打破了她的规划,因为第一胎做了全职妈妈,所以二胎后你妻子身上全职妈妈的标签撕不掉。

目前你妻子全职带娃,你挣钱养家,这种情况将继续持续,直到孩子上下学接送的问题解决,反观你弟弟家,他们本身工作稳定,稳定的工作又是讨父母欢心的资本,所以你爸妈心甘情愿带大你的2个侄女。

导致如今这种局面的原因有2点:

第一,妻子当全职妈妈,源于没有做规划。

刚结婚,你妻子计划先存钱后生娃,你妈妈不仅催生还允诺带娃,结果孩子出生,你妈妈回了老家,导致你妻子成了家庭主妇。

不是老人的话不可信,而是你们没有充分考虑生孩子的条件,对外在过于依赖,假若婆婆允诺带孩子,但婆婆若是生病带不了,你们考虑这种情况了吗?

所以,生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家里的老人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而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人身上。假若你们先存钱后生娃,那么可以给妻子一个缓冲期,是请保姆带娃还是自己做全职妈妈,有了前期准备,后面处境不会太糟。

结婚前要有恋爱基础,感情才会更牢靠,生孩子前要有经济储蓄,家庭才会更和睦,若是毫无准备匆忙结婚生子,后面的日子将会压力重重。

第二,两个小家差距大,反映了父母偏心。

你父母对待2个儿子的差距很大,即便你家顺利得子,也依然无法改变父母的心意。

父母对拥有体面工作的弟弟一家格外偏爱,2个侄女从小到大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弟弟弟媳的事业没有受到阻碍。

马太效应表明,好的一方会越来越好,差的一方会越来越差。

弟弟一家日子越过越好,你却感觉生活越来越吃力,你们面临的是丈夫挣钱养家的艰辛,妻子工作和带娃无法两全的焦虑,2个孩子的照顾和教育。

你们的处境比弟弟弟媳要糟糕得多,按理说父母应该多帮衬一下你们,而不是生活有稳定保障的弟弟家,究其原因是父母对2个儿子的差别对待,也就是俗称的偏心。

真正的爱是不讲条件的,你父母的爱却是谁给自己挣了脸面就疼谁。

由此追溯到你和弟弟童年时期,弟弟给父母挣了面子,所以父母疼爱弟弟胜于你,弟弟越受鼓励表现越好,而你越受冷遇表现越差。

成年以后,相似的处境重复上演。假若父母对2个儿子都是真心疼爱,那么如今父母完全可以分别帮儿子搭把手,这样你的日子不至于太艰难。

对于你们目前的处境,我的建议是尽你最大的能耐多挣钱,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同时帮妻子搭把手管管孩子,让妻子受累的身心得到放松,这样妻子才会冷静面对真实的处境,接受现状并慢慢改善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