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公布,驻青三高校上榜

作者:齐鲁壹点

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共200个团队入选。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印兴耀领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青岛农业大学宋希云团队榜上有名。

据了解,史宏达是中国海洋大学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带头人。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团队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攻坚克难,不断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十多年前,结合大陆海洋能资源充沛的特点,史宏达带领团队毅然开启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之路。

斋堂岛隶属青岛西海岸新区,周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2012年,史宏达带领团队在这里建起了大陆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2014年1月15日,斋堂岛海域天气寒冷、风大浪急,史宏达带领科研团队在寒风刺骨的海面上成功完成了“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的投放,解决了多数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固有问题,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波浪能阵列化开发与工程应用领域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推动大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迈出了一大步,为大陆波浪能资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是一个历史厚重、人才辈出、业绩辉煌的优秀团队,培养了以院士、战略企业家为代表的9560名勘探人才,参加了大陆全部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支援了多所石油高校勘探学科早期建设,攻克了多个油气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产出了系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

青岛农业大学宋希云团队突破种业瓶颈,先后育成了农作物新品种31个,其中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记录(700公斤)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547公斤),累计全国推广3999.2万亩,增产17.4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6.66亿元。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花生离体诱变和离体定向筛选高油突变体的新技术,创制高油突变体167份,培育高油新品种5个,其中“宇花9号”为国际上含油量最好的花生品种。选育了“莱农糯6号”、“莱农糯10号”、“莱农糯38”、“莱农糯7823”、“青农201”和“青农206”等系列糯玉米品种,年增收过亿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