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个小伙子,结婚后像变了个人,母亲一向疼爱他,曾经他也体恤母亲,可如今却什么都听老婆的,母亲好意调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作者:书女读书

有个小伙子,结婚后像变了个人,母亲一向疼爱他,曾经他也体恤母亲,可如今却什么都听老婆的,母亲好意调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逢年过节,母亲教他,现在成家了,要学着维系家中亲朋关系,他却专往丈母娘家跑,自家的亲戚不管不要。

在生活上,母亲看着儿子天天加班到深夜,吃没吃好,睡没睡好,还常被老婆看不起,说他电器坏了都不会修。

母亲扪心自问,确实是自家孩子没做好,好心劝他开导他,平时做事手脚麻利点,家里重要的事,该男人挑起责任的得挑,他不听,还要说反话故意气母亲。

儿子不听母亲的劝,母亲在儿媳面前也心虚,更助长了儿媳的恶劣脾气。

家人之间难免有分歧,可是,儿媳一发脾气就大闹要离婚。

这话赛得婆婆没话说,心想谁叫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儿子他做不好自己,还指望得了谁?

做人再怎样都不能丢了自己,连自己的做不好,拿什么去爱别人,凭什么让别人来爱?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人生坎坷,因“乌台诗案”,命运大转弯,从长袖偏偏的才子变成了赤脚短袖的农民。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不被外界干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一家大小20多口人的生计,口袋里没有钱,怎么办?

先解决温饱,当地人吃牛肉,羊肉,猪肉没人吃,苏东坡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却把猪肉创作成了流传千年的名菜“东坡肉”。

别人根本禁不了他的足,他没有工资,就自食其力,没有政务,他乐得自在,陪伴家人游览西湖,与僧了结交朋友,偶尔再邀几个朋友作诗作画喝酒。

在作者林语堂先生认为,苏东坡住在武汉黄州的那临皋亭不见得多可夸耀的,可那小小的地方却无数次进入文坛世界,被诗人东坡写的如诗如画。

他的政敌想至他于死地,他却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像在天堂,快活似神仙。

当他在这边过得逍遥自在,皇宫又通知他返朝。

政敌弹劾他毁谤先皇,他却看不起那种唯唯诺诺,阿谀奉承,没有主见之人。他说臣子如不对皇帝说真话,大家一片和气,如何治理国家?

对于这些佞奸小人,他们有什么诡计,苏东坡是看得清识得破,他虽多次遭到贬谪或禁足,不给他担任要职,他自己心怀国家人民,在黄州,他看到村民吃婴儿,连夜赶去报太守,并提供自己事先想好的一套解决办法。

别人人云亦云,他却敢谏敢言,能真知灼见。

他在朝廷力争第一项就是“广开言路”,即为言论自由而战。

他说:“人不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即文人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

他赞美欧阳修而非难王安石。

他上报皇太后:要彻底废止王安石在位时执行的青苗贷款法。

他亲自当监考官,特别留心国家选拔真才,有时把别的考官所弃而不取的考卷又找回来重阅录取,从此,他发现科举考试制度有待改进,如当时有亲戚之风,皇亲贵族推荐之人,苏东坡建议废除免试办法。

他不仅敢谏敢言,做事认真负责,对得起国家人民,还对得起自己,任政敌怎么让他浪迹天涯,他都不怕。

不给他官当,他能活得洒脱自在,给他官当,他能做得深得民心,令人嫉妒。

当他再次来到自认为是第二故乡的杭州,他一心为杭州人民服务,建医院,修建陈旧房屋,建谷仓,清洁饮用水系统,清理西湖,建堤搭亭,老百姓纪念他的德政,给苏东坡在亭中塑像,却被政敌拆毁,但永远拆不掉苏东坡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苏东坡乐观,悲天悯人,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诗人、画家、美食家和工程师。

他从认真读书开始就在壮大自己,因为把自己做好了,这些特质变成了他的财富和力量,任别人一波又一波的磨难,他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

上面这位小伙子,如若能自己把生活安排得妥妥的,工作顺顺利利的,自己主动把这个家挑起来,这样把自己做好了,年迈的母亲应该会安心。他自己也能挺起腰杆做人,不低谁半分,反而别人会回过头来仰慕他。

有个小伙子,结婚后像变了个人,母亲一向疼爱他,曾经他也体恤母亲,可如今却什么都听老婆的,母亲好意调教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