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碣隅里之战
1950年11月26日14时,第9兵团确定27日晚向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部队发起全线进攻,志愿军王牌师第58师奉命首先攻占富盛里、上坪里,然后全力攻歼下碣隅里之敌。58师前身就是新四军1师1旅,后为华东野战军一纵1师,时任师长兼政委黄朝天(55年少将)。解放战争期间,一纵先后参加过莱芜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等战役战斗,表现十分出彩,以善打硬仗和恶仗著称。作为一纵的1师,58师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第58师根据兵团命令顶风冒雪翻越东白山,由于军侦察营仅根据绘制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地图,并未进行实地勘察就报告可以翻越,第58师在行军途中发现实际地形已有很大改变,加之大雪封路,根本无法翻越东白山,紧急要求推迟一天发起攻击,报请志愿军首长同意将进攻发起之日再次推迟至27日。58师在27日夜至28日凌晨到达了下竭隅里周边的富盛里、上坪里、水铁里等地。
下碣隅里距离长津水库南端约2公里,通往南北的公路都从这个不大的小镇里经过,并分出向西的一条支路,形成了公路交通的枢纽,一条窄轨铁路也经过下碣隅里。下碣隅里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盆地,只不过柳潭里四周的山岭比较高,而下碣隅里周围则是坡度较为平缓高度较低的丘陵,只有东北方向被称为东山的一片高度约150米的连绵丘陵,勉强可以作为防御的屏障。

美军下碣隅里防线示意图
在志愿军切断美军的主供应线后,设有供应仓库,医院设施,部分完工的C-47简易机场的下碣隅里是陆战1师有望整合其分割各地的部队的唯一基地。美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下碣隅里,但至27日,下碣隅里的守军有陆战队和海军卫生员3378人,美陆军人员和配属的韩军人员267人,共3645人,但守军的主力只有一个加强步兵营(即第1陆战团第3步兵营,缺一个步兵连和枪炮连的三分之一,由于缺少车辆,G连和枪炮连的一个排仍在地境)和两个炮兵连。史密斯师长称:“根据情况,考虑到陆战1师被给予的任务,只能抽出一个营来守卫下碣隅里,这个营得到了航空兵的有力支持,有足够的火炮和坦克来进行防守。”
陆战1团第3营营长里奇被任命下碣隅里的防御指挥官。里奇决定根据地形和情报还部署其兵力。他委托情报参谋理查德-凯里打探军情。凯里派出的韩国特工化装成朝鲜老百姓外出侦察,韩国特工在村外见到了志愿军,志愿军称,将在28日晚上拿下碣隅里。韩国便衣特工带回了极有价值的情报,美军判定志愿军将以1个师的兵力对下碣隅里发动进攻,西南侧、南侧将是志愿军的进攻重点,进攻时间可能是晚上21时30分。里奇因此决定集中他的两个步枪连,H连 和 I连部署在尚未使用的简易机场的西南面。
28日晚10点半左右,志愿军58师以173团从西南面和南面、172团从东面向下碣隅里发起进攻,174团为预备队。58师173团加强174团2营和师部特务营,共5个战斗营,攻击的重点是下碣隅里村南和西南部的临时机场附近。担任助攻的是58师172团的2营和3营,攻击目标是下碣隅里的东山。
美军的两个炮兵连在防守下碣隅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机场附近的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发射炮弹
美军战史记载,当时正在下小雪,美军的两个连都处于 100% 的警戒状态。 大约在 22时30分,三发红色信号弹和三声哨声表明,志愿军即将发动进攻。 迫击炮炮弹,混合着白磷的高爆迫击炮弹开始向美军前沿阵地落下。(志愿军的迫击炮进行了持续30分钟之久的火力准备,58师集中了18门82毫米迫击炮和54门60毫米迫击炮,并为每门82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分别准备了90发和120发炮弹,这是整个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方面最强的一次火力准备。) 海军陆战队的支援武器——火炮,但主要是迫击炮和机枪——将志愿军置于火力之下,但并没有阻止志愿军接近到投手榴弹和冲锋枪射程的地方。
志愿军主攻的西南方向是美军防线最强的地方,H连和I连在C-3O炸药炸开了冻土,修建了掩体和机枪阵地,土则被用以填沙袋,并布设了铁丝网,五加仑汽油罐与白磷手榴弹组装在一起,可以拉绳引爆手雷弹,从而引燃汽油。三条通往海军陆战队阵地的路上都布设了反单兵地雷。
攻击持续了一个小时,志愿军以每组约 50 人的战斗小组进行攻击。 大部分海军陆战队的防线都守住了,但志愿军成功地突破了H连的中心阵地。连长克拉伦斯·科利上尉召集了一个临时班,试图堵住缺口,但未能成功。 少数志愿军突破至简易机场附近,正在连夜施工建机场的工兵们消灭了他们。
里奇派出了一个由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士兵的混合排,由格雷迪·P·米切尔中尉率领来支持H连。米切尔中尉在战斗中阵亡,由霍勒斯 L. 约翰逊中尉接任。 约翰逊在H连被突破防线后面的一条沟里部署了他的排。已经突破的志愿军在阵地上四处转,似乎更热衷于抢夺军需品和伙食帐篷的食物,而不是利用他们的突破。 他们为食物,为温暖衣服和美军弹药而战。 至少有一名受伤的海军陆战队员装死活了下来,志愿军剥去了了他的冬装大衣。 里奇又派去另一个由临时人员组成的排来加强约翰逊的防线。 到 01时30分 左右,情况似乎已在控制之下。 工兵们重新点燃了他们的泛光灯,回到他们的推土机,并恢复修建简易机场的工作。
11月29日晨5时45分, 173团和174团吹号退出战斗,当夜曾占领或突破的阵地全部丧失。58师28日晚在下碣隅里西南和南面的进攻失败,部队受到很大伤亡。天亮前,美军H连恢复阵地。美军战史称,遭受到最惨重伤亡的H连在28日晚的战斗里阵亡16人,伤39人。
不过,在东面,虽然志愿军172团虽然投入的兵力不多,但这边的美军战斗意志不强,其主力第十军工兵营D连在志愿军172团的攻击下,没能守住东山,第3营枪炮连副连长谢尔纳特上尉阵亡。172团3营副营长吴成祥在凌晨4时率9连和5连牢牢控制了全部东山,由于3营和2营伤亡很大,拂晓遂调预备队1营据守山顶继续保持进攻态势,1营3连连长、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杨根思随后在东山争夺战中牺牲。
在 05时30分,里奇作出了反击决定,31岁的副营长雷金纳德·R·迈尔斯中校自愿带领一支纵队上山,反击的兵力由一个大约 250 人的临时连组成,大部分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但也包括一些陆军士兵。迈尔斯到达了军事意义上的主峰,但地理上的主峰仍然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第1工兵营A连在乔治·W·金上尉的带领下进行了助攻,他的连队当晚进入了一个反斜坡防御阵地,与迈尔斯的队伍相隔约500 码。里奇不得不满足于让金和迈尔斯据守这些阵地,志愿军继续占领着地理学意义上的主峰。至此,美军与58师172团在东山形成对峙。
58师第二次攻打下碣隅里
11月29日中午,陆战1师工兵营A连的1排和3排回到下碣隅里并参与东山防务。 29日夜,“德赖斯代尔特遣队” – 由陆战1团第3G连、英陆战队41突击队(连级)、师司令部营,第1通信营,第7运输营,第1坦克营维修连,B连,D连,和陆5团反坦克排,第31团1营B连组成 – 在史密斯师长的不惜代价的严令下冲破60师179团和58师174团各一部阻击到达下碣隅里,纵队出发时有141辆车辆,29辆坦克,922人,在战斗中损失了74辆汽车和1辆坦克,321人伤亡。下竭隅里守军得到一个近100人的坦克连和近300名有战斗经验的步兵的加强。下竭隅里的守军得到增援后,立即将陆1团3营G连部署在东山,英军突击队做为预备队,坦克做为防守主力。战机稍纵即逝,当美军部队增援来到下竭隅里后,58师攻占下碣隅里的机会已经不复存在。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人员和车辆损失情况
里奇中校的指挥组掌握了下碣隅里防线之外情况的确切情况,韩国便衣特工大胆进出防线,带来了有关志愿军的情报,第58师再次进攻下碣隅里的企图看起来被美军白天的空袭和晚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夜间射击所制止。里奇的近距火力协调员也尝试夜间近距离火力支援,使用机枪曳光弹来向海盗飞机引导空袭目标。
11 月 30 日 08时,里奇命令刚刚抵达的G连通过迈尔斯在东山的阵地继续进攻,德赖斯代尔的 41 突击队为预备队。斯特尔连长派出他的第 1 排和第 2 排通过迈尔斯的立足点,向山脊两侧发起攻击,第3排和A工兵连的两个排随后跟进。进攻进展缓慢,斯特尔用预备队来包围志愿军右翼。攻击陷入困境,斯特尔要求允许在先前由迈尔斯占据的地盘设置阵地,海盗飞机再次发动攻击,但G连没能拿下志愿军的阵地。11月30日白天,美陆军第31团坦克连、第31团团部共300人和15辆坦克从后洞里撤到了下竭隅里,进一步加强了下竭隅里的防守。
11月29日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和副司令陶勇根据战场态势,决定集中80师和81师主力先歼灭长津湖东侧新兴里的美军。为配合此次作战,九兵团要求79师和59师牵制住柳潭里美军,同时命令58师牵制住下竭隅里美军。由于29日晚炮16团和81师主力没能到达作战出发位置,对新兴里的进攻推迟至30日晚。30日上午,9兵团再次电令58师,命该部“务必于今晚攻击下竭隅里”,配合27军进攻新兴里;同时为支援58师对下竭隅里的进攻,九兵团也安排了27军的两个团夺取长津大桥和下竭隅里以北的泗水里。
58师共组织了14个连投入30日晚的进攻(军史称为12个连)——把174团6个连调到长津江以东,与172团的2个连从东北、正东和东南方进攻下竭隅里;长津江以西的173团2个连从西北,174团2个连从西南发起进攻。这一次58师协调好了各部进攻时间,江东和江西的部队同时于晚上11点35分发起进攻。
志愿军的河西部队进攻了防线西南面,不幸的是,他们碰上了是防御阵地最完善的I连, 约瑟夫·费舍尔中尉估计,他的连队打死了多达 500 到 750名志愿军官兵,自己的损失只是2人阵亡,10人受伤。
沿东山西坡向山下攻击的河东志愿军进攻由斯特尔G连和第一工兵营A连和B连防守的反斜面阵地,战斗进展比较顺利,因为陆1师兵力不足,仅在山脚布置了工兵A连的一个排,整个山坡是防线上的一个大缺口,主要是靠炮火封堵。G连和其增援部队伤亡人数估计为60人。美军比较幸运的是,长津湖东岸的陆军31团坦克连当天傍晚刚撤到下竭隅里,16辆坦克全都部署到了东山脚下,正好处于志愿军的进攻路线上。58师以火箭筒和炸药包等反坦克武器攻击,虽弹药耗尽,均告无效,只能硬往前冲,部队伤亡惨重。最终只有少数人突破了坦克防线,进入纵深后和31团坦克连勤务人员短兵相接,最终也全部阵亡,战斗极其惨烈。
志愿军发射的一发炮弹引爆了美军供应区仓库里的50桶汽油,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炬照亮了战场,史密斯师长在距战场只有1200码的其指挥所的门口观看了战况。数发子弹当晚击中了指挥所的屋顶和墙壁。美军失去了一些阵地,里奇派出了他宝贵的一部分预备队,英国皇家陆战队41 突击队来加强 G 连,失去的阵地在第二天早上被夺了回来。所以30日夜的进攻,58师江东的部队虽然成功突破了陆1师的东山防线,但最终因无力对付坦克而在天亮时分撤回。
11月30日晚,志愿军对下竭隅里的第二次进攻以失败告终,58师元气大伤,此后再无力发起攻击。
美军根据志愿军战俘的口供推断,58师172团的伤亡为3300人,173团和174团的伤亡各为1750人。第59师176团的伤亡为1750人(结合20军战后总结、20军长津湖阵地日记等资料,基本可以搞清楚176团在此期间的部署,大体能够确认176团没有参与进攻下竭隅里,志愿军战俘极有可能谎报了部队番号。)。至少有1500人在两个晚上的攻击行动中阵亡,至少有三或四倍此数字的人员负伤,如此严重的伤亡可能使会使一个拥有7500人至1万人的师失去战斗力。此外,考虑到志愿军供应和医疗条件不足,数百人可能在志愿军战线后方丧生。
两次下碣隅里之战给美军造成的伤亡
美军战史称,陆战1团第3营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伤亡情况为,43人阵亡,2人失踪,270人负伤,共315人伤亡。没有美军陆战队或者陆军勤务部队的伤亡数字,但估计这些部队的伤亡情况超过了第3营。
不过,人们可以根据史密斯师长在战后写给海军部长的信件中推断出,两次下碣隅里之战给美军造成的伤亡情况。
史密斯师长在信件中称, 11 月 28 日至 29 日夜间,敌人对下碣隅里进行了猛烈攻击。袭击始于 21时30 分,持续了一整夜。敌人先是从南边进攻,然后转向西边,再转向东边。我们的防御力量由第1陆战团3营(缺 G 连),以及我们司令部和勤务部队的人员组成。我们的伤亡人数为 500 人,其中约 300 人来自步兵部队,200 人来自司令部和勤务部队单位。仅司令部营就有60人伤亡。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下碣隅里作为基地的重要性。 11 月 16 日,海军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长菲尔德哈里斯少将和我暂时批准了在下碣隅里的道格拉斯C-47 简易跑道的选址。我们的第 1 工兵营于 11 月 19 日开始工作,12 月 1 日,C-47 首次使用该简易机场,尽管当时只完成了 40%的工程量。这个简易机场对于疏散伤员和空中补给至关重要,以防我们的道路因天气或敌人的行动而中断。为了保护这个简易机场和我们在那里积累的物资,必须控制下碣隅里。
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从古土里向下碣隅里的进军不仅打开了道路,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保卫下碣隅里所需的兵力增援。德赖斯代尔特遣队11 月 29 日早上从古土里出发,在到达下碣隅里的半路,它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交火。德赖斯代尔曾一度想返回古土里,但我给他发了一条信息,让他尽可能继续前进。他让卡车车队在坦克连和一些步兵部队的保护下返回古土里,而纵队的其余部分则继续向下碣隅里进发。返回古土里的卡车车队遭到再次逼近主供应线的敌军攻击。在他们返回古土里之前,迫击炮的炮击很猛烈,坦克和卡车遭到重创,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德赖斯代尔继续一边作战,一边向下碣隅里前进,到傍晚时分,大约有150人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和G连抵达下碣隅里。
到 12 月 1 日,伤员救治形势变得严峻。 师军医海军上尉尤金-格林医生称,美军在下碣隅里有 600 名伤亡人员等待撤离。这些伤员由 C 和 E 医疗连负责。如果水库以东的陆军营突围的后,估计将带来 400 多伤亡人员。 (实际上,我们甚至从这些营中后运了 900 多名伤员)。我们估计陆战第 5 团和第 7 团将带来 500 伤亡人员。 (实际上,它们带来了 1500伤亡人员。)
这600人的伤亡数字,显然大部分是11月28日至12月1日凌晨在和志愿军58师的作战中产生的(古土里过来的援军约有五六十人的伤员,其中确定的是41突击队有25名伤员)。按1:4的死伤比例,美军此战的阵亡人数应在150人左右。因此,美军在同58师两天三夜的作战中,伤亡约75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