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初心故事 悟信仰之坚——东大学子寻访“医”往无前老前辈

作者:九派健康

这个寒假,东南大学“百廿向荣,欣欣东大”社会实践小队的成员们一直都没闲着,他们登门拜访了医学院的前辈,倾听“身着白衣度千险”的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

王世浚:虽年过期颐,仍尽心育人

王世浚教授已经105岁了,是东南大学退休教师中最为高寿的一位。1958年,他从上海奔赴南京,与另外两位教授联合组织创办了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南京铁道医学院。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创办南京铁道医学院是自己一生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实践小队来到王世浚教授家中时,他精神矍铄地坐在床边笑着迎接。追忆往事,尤其是年轻时的风云岁月,王世浚都会对拜访学生千叮万嘱,告诉他们一定要在青年时期就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在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中体现出来。当被问及对学校建校120周年的期待与祝福时,他朗声笑道:“学校在一代代东大人的建设下越来越好了,我就盼着你们多努力,好好地报效国家。”

听初心故事 悟信仰之坚——东大学子寻访“医”往无前老前辈

陈雪月: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里

陈雪月教授是原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采访的过程中,实践小队深刻地感觉到她把“哪里需要我,我就到那里”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抗美援朝期间,前线部队急需医生补充队伍。刚刚大学毕业的陈雪月毅然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前线,她和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一样,都是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1974年,陈雪月教授怀着医者仁心的热血远赴非洲。在坦桑尼亚达西医院,她为铁路职工和当地人民治病。

“专心学习、勤奋学习”是陈雪月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她希望他们可以用自己所学,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听初心故事 悟信仰之坚——东大学子寻访“医”往无前老前辈

董意如:艰苦求学路,以身许国情

董意如教授开始求学之路时,日本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为了能够继续学习,父亲决定把他送到西安姑母家。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一段旅途,在那个年代却是极其艰苦的,要先徒步渡过黄河到洛阳,再从洛阳坐火车去西安。几经周转后,他来到西安,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便在心中许下教育报国的誓言。

“现在的教育环境安静舒适,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动荡不安,所以你们要倍加珍惜,更要学会感恩,要知道现在的一切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你们要苦练本领回馈社会。”董意如教授对实践小队说。

听初心故事 悟信仰之坚——东大学子寻访“医”往无前老前辈

刘功云:国陷家亡处,弃文从医时

刘功云教授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学医,但当时正逢抗战时期,她父亲又不幸患肺结核离世。这件事情对刘功云影响很深,她意识到生命的可贵需要医学的支撑,于是便弃文从医。

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后,刘功云来到了原南京铁道医学院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及研究工作。她说选择微生物学就是因为发现大多数疾病由微生物引起,比如肺结核便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在授课上,刘功云会将知识融合贯通后以严谨又不失风趣的方式教给学生。她说,自己在八十岁的时候仍被返聘回去讲课,讲课时知识与方法全在脑中,不用一页教材也能将知识条例梳理清楚。

国家动荡时期,伤亡与疾病是必须面对的难题。刘功云教授将自己对家人的爱转化成对医学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种热爱,她才能够潜心研究并把对医学的理解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听初心故事 悟信仰之坚——东大学子寻访“医”往无前老前辈

“百廿向荣,欣欣东大”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王飞介绍,今年是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东南大学的建校史是一代代东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始终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历史,组织学生拜访老一代东大人,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从中有所学、有所悟,将来也可以有所践。

审核:潘瑞凯

责任编辑:徐路平

【来源:新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