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州望族“南关张氏”源自蓬莱,其家族中有位名人就叫“张蓬莱”

作者:胶东故事会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思念家乡,人之常情。而这种情感,往往在移民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闯关东的历史进程中,类似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个。

思乡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捐资(捻军进攻胶东时期,蓬莱黄县在奉天的商人曾给家乡捐了一船的粮食)、汇款(初代闯关东的群体,挣了钱一般会寄回故里)以及起名。

复州望族“南关张氏”源自蓬莱,其家族中有位名人就叫“张蓬莱”

所谓“起名”,就是沿用故乡的地名,比如:蓬莱有个黄泥川,旅顺也有个黄泥川,两者之间就很有渊源;又比如:莱州府有个昌邑县,而吉林市有个昌邑区,后者就是因为闯关东时期昌邑人大量来此聚居而得名。

刚才说的主要是地名的例子,而在现实中,也不乏以故乡名称作为人名的情况。比如,在复州(复县,主体为现在大连的瓦房店市)历史上,有位叫做“张蓬莱”的人物,他的祖籍就在山东登州府蓬莱县。

“张蓬莱”的名字到底是不是为了纪念蓬莱故乡而起?这一点,现有史料并没有直接记载。但根据其家族渊源(从蓬莱迁来)以及“蓬莱”两字的含义(除了用作地名之外,指代并不多)来推断,上述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的。

复州望族“南关张氏”源自蓬莱,其家族中有位名人就叫“张蓬莱”
关于“张蓬莱”的家族迁徙历史,《张公攀跻墓志铭》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铭文称:

“先是,公父国本,字道生,由山左登郡蓬莱东南乡航海北上,择居复城西北之丁家屯。至公,则迁于城之南关。”

刚才提到的张公攀跻,即墓志铭的主人。他的名讳为张思齐,是“张蓬莱”的父亲。按照铭文的描述,该支张姓人是在张蓬莱的祖父(张国本)这一代正式从蓬莱(东南乡具体哪个村庄暂不知晓)迁居到复州(大约在乾嘉之际)。也就是说,张蓬莱是这个闯关东家族中的第三代。

从蓬莱迁来之初,这支张姓人居住在复州城西北方向的丁家屯,多半是以务农为业。而到了张蓬莱父亲张思齐这一代,又迁到了复州城南关,开始接近当地的中心圈层。

张思齐本人虽然在生前并无功名,但他勤俭持家,教子有方,为家族后来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张思齐生有五子三女,季子就是“张蓬莱”。

从张蓬莱这一代开始,南关张氏逐渐在科举场上展露头角。他本人是廪贡生出身,虽然没有正式做官,但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曾倡议修建南城门到石桥的道路),在地方上很有威望。据说当时复州地方官到任之后,遇到大事往往都要先征求张蓬莱的意见。而民国年间编撰的《复县志略》,也将他视为地方名人,有专门介绍。

复州望族“南关张氏”源自蓬莱,其家族中有位名人就叫“张蓬莱”

张蓬莱的儿子和孙子,也各有所成就。其子张继昭、张振珂分别是武秀才和附贡生,其孙张家翰是光绪年间的拔贡,曾担任过安徽泗州的州判。而根据《张公攀跻墓志铭》的记载,张蓬莱还有一个侄子叫做张延绪,也是贡生出生,亦曾当过官。张思齐后来之所以得到了“诰奉中议大夫”的赠官,正是因为孙辈的宦绩而来。

经过三四代人的努力,到了清末,南关张氏(蓬莱张)已经跻身复州当地望族行列。《张公攀跻墓志铭》的作者陆登瀛(庠生)就说:“余自束发就传,即闻吾乡称望族者,佥曰南关张氏。”

从以上介绍来看,“张蓬莱”家族的情况,不仅可以间接佐证先民对故土的情怀,同时也算是“闯关东”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