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虚极子按:凤首壶也好,龙首壶也罢,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领域里的涵化现象。

波斯萨法维王朝的细密画圣手阿巴西的作品逼真细腻,完美再现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波斯贵族生活的真实场景,尤其是画中的各种器物展现了当时东西方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女临镜图》里就有这么一只玻璃单柄酒壶,橄榄形壶身,蒜头壶口,高足外撇,造型优雅。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 雷扎·阿巴西《美女临镜图》,细密画册页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这一类酒壶自古便流行于西亚和中亚地区,除了玻璃外,更多的是以金银为材质。比如下图这件宁夏出土的北周鎏金银壶,流状似鸭喙,壶身锤揲出人物形象甚至透露出希腊罗马的气息,它充分显示出汉唐之际中国的开阔胸怀,见证了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 [北周] 鎏金银壶,通高37.5厘米,宁夏固原南郊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这种高级容器由粟特人带入东亚,被中国人称为“胡瓶”。《西域记》载“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前凉录》说“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作,奇状,并人高,二枚”,都说明早在魏晋时期,胡瓶就已经作为贡物进入中国了。杜甫《少年行》中有“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之句,点出此瓶在华夏的主要功能——盛酒。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 [唐] 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0.2厘米,河南汲县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隋唐时代,胡瓶在中原大地上已渐渐融入华夏之风。昂贵的金银材质被更易得也更方便塑形的陶瓷所替代,近似花瓣的敞流往往被加盖改造成非常具象的凤首造型,因此得一新名“凤首壶”。此外,龙形壶柄、忍冬、莲瓣、卷叶、宝相花、力士等隋唐时常见的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凤首壶已经是一种融合了华夏品味和佛教审美的陶瓷新品。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 [唐] 三彩胡人骑狮纹凤首壶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所藏这件唐三彩胡人骑狮纹凤首壶为扁圆形杯式口,口颈相接处塑出一高冠、尖喙的凤首,凤凰口中衔珠,翎毛卷垂,双目炯然。凤首下伸出细长颈及椭圆形扁腹,下承喇叭状外撇圈足。壶口与肩部以曲状花形单柄相连,壶腹部两面各设一椭圆形开光,内以珍珠纹作地,一面饰有胡人骑狮图,一面饰以飞翔凤鸟图。

《与艺术沾边·852》龙腾凤翔入华夏

▲ [唐] 绿釉龙首壶 高104厘米 印度尼西亚勿里洞海域“黑石号”出水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上图这件从黑石号打捞上来的胡瓶高逾一米,壶首是一只长角奋鬣的龙头,只见它张口怒号,仿佛欲吞吐寰宇。确切地说,这件胡瓶不是凤首壶,而是龙首壶。凤首壶也好,龙首壶也罢,它们都很好地诠释了艺术领域里的涵化现象。“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触时所发生的内化现象,这一进程包含接受、综摄、创造等诸多阶段,文化借此摄入外来因素以丰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区别于文化对抗,又区别于文化同化,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对本土文化进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过程,而阿巴西的作品恰恰是东西方器物文化交流的完美见证。那么,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还能追寻到哪些器物的前世今生呢?详情请见下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