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作者: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东方既白 著

凡是做了合法或者说不违法的事,还被众人唾骂的,就表示不合理,这个时候还理直气壮、气焰嚣张,那就是无耻之徒。面对这种无耻之徒到底该怎么办呢?儒家在《礼记·中庸》提出了很好的补充解决办法: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什么是儒家说的:“知耻近乎勇”呢?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故他们推崇在一切合法的基础上再提高一点,就是一切的人伦日用都是精神合理的表现,像礼仪、礼器、礼貌、礼制,这些都使得人更像人样。

“知耻”,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如果不知道自己过错,就等于不知耻;甚至自己有过错,明知还故犯,这就是无耻了。知耻就接近于勇敢,一个人不是说能够跟别人打斗,打赢别人才叫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是能够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能够打赢自己的毛病习气,控制得住习气,改过自新,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比如儒家就在法家他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小人与君子的观念,天理与良心的说法,劝诫人们要有“克己复礼”的自律性担当和天下为公的责任感。所以在中国人遇到法律力有不殆的地方时,就会想到或者要求大家做事要凭 “天地良心”,否则就会“天理难容”,尽最大努力和最大善意,用儒家的道德约束,来劝诫和激励人们“知耻而后勇”。

具体又该如何“知耻而后勇”呢?答案是“克己复礼”,知礼方能知耻,知耻方能天下归仁,归仁方能仁者无敌,勇者无畏。比如孔子推行的“克己复礼”,就是为了最终的“天下归仁”,并在回答颜渊关于“仁”的问题时直抒胸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比如孔子和儒家在道德思想上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义、礼”之德性与德行。 孔子和儒家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仁”、“义”与“礼”,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然而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下德”的范畴,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德政体系,都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人性善恶皆阴阳,偏阴偏阳之谓疾

因为站在更高层次的天道角度来看,人性本无善恶,也即是可善可恶,其所有的行为都是其自然性的自然表现。“人性善恶皆阴阳,偏阴偏阳之谓疾”,因此无论是法家携人性之阴,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的他律法规,还是儒家激人性之阳,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的自律道德,都包含人为的因素在里面,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人为的结果就会因人而异。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解决了人类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真正有机会逐步进阶到儒家自律和担当的德治层面。否则,在天下大乱之世,众人都无视规则而又道德沦丧之时,以人治(法家的他律和儒家的自律)为基础的儒家和法家都无法彻底解决人类基本生存和社会向高阶发展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

其原因正如《荀子·王霸篇》所言:“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意思是在成功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它们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要素,道应天地,儒应人,法应变,三家同源一体,缺一不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够合于天伦,极于人伦,通于权变。

所以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只把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的“下德”纳入其中,而对作为治国之器物的法律鲜有提及。

因为“顿悟”的人少之又少,世人多数习惯于“渐修”的方式,先以“法家他律”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强行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逐渐进阶形成“儒家自律”的道德规范,生活习惯,最后达到“道家自性”的顺势而为、无为而治,也即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所努力追求的“法儒道层级管理”模式。

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家的“知耻而后勇”及其局限性

法儒道层级管理模式图

那以顺势而为、无为而治的自然性为基础的道家,究竟能否最终解决天下大乱这个终极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道家自性做高层”的问题。

上一篇: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法家他律做基层”的优势和不足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