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入电影,记录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芳华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Junction News Client

汇点新闻 在刚刚开幕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关于传统戏曲复兴的纪录片《牡丹与灵魂——白仙庸与昆曲复兴》成功入选,备受关注。该剧采访了众多昆曲艺术家和学者,讲述了从2004年至今,白先勇先生带来了两岸文化人才,而苏州坤剧院联合推出了青年版的《小马亭》,与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推出了校园版《小马亭》,让低洼的昆剧"重生",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昆曲文化热潮。6月12日,"牡丹依然灵魂——白仙庸与昆曲复兴"座谈会在苏州坤歌剧院举行,主演、昆剧学者、昆剧爱好者齐聚一堂,回顾青春版牡丹馆从编舞创作到过去的全球巡演,探讨昆剧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入电影,记录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芳华

片中,白先勇提出,一种戏剧要想复兴,关键在于青春,不仅要培养一批年轻演员,还要培养一批年轻观众。"年轻演员演青春故事,收获年轻观众,这是一条不可或缺的完整链条。苏州坤剧院前导演蔡少华对此表示赞同。青年版《小马亭》主演,苏州昆剧场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于林回忆说,当时白先勇先生特意邀请老一辈昆曲艺术家参加"小兰花班"青年学生培训、老师口述指导、亲自演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纠正基本的东西,从身体舞台到舞台再到唱歌。于林坦言,那是他戏曲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感到困难,现在回想起来,是他成长最快的时期。

“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入电影,记录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芳华

"要吸引年轻观众,传统戏曲首先要尊重年轻人的审美,而白先勇先生早就把这当成了。青春版牡丹馆馆长王世宇告诉记者,白先勇在创作青春版牡丹馆时,一直在贯彻他的《昆曲新美学》——"追随古典却不追随古典"。原创与创新之间没有冲突,当它们达到一定的平衡点时,它们会产生惊人的审美冲击。以浙江京昆剧场导演王国生为例,过去昆曲服装丰富美观,在白先勇的求婚下,青年版的"牡丹亭"服装团队前后修改了200多份草稿,演员服装的颜色要淡化,突出了优雅美观的特点,同时简化了演员的头饰。比如,在原版牡丹亭的基础上,剧组为演员增添了更多的水袖缠绕,展现了男女英雄的萦绕感情。"这些形状和动作设计一旦被表演,就会受到年轻观众的好评。王国胜介绍,除了细节的造型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外,校园版的《牡丹亭》是大学生演员的大胆运用,进一步吸引了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团体欣赏昆戏艺术。"昆戏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欢迎一切能促进审美表达的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王国生说。

“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入电影,记录青春版《牡丹亭》一路芳华

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介绍,为什么牡丹馆从青春版到校园版,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成为全国戏曲中观众平均年龄最低、文化剧最高水平,根本原因在于昆曲最真实的"美"被呈现出来, "无论什么时代,在哪里,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爱情是相联系的,昆曲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王世宇回忆说,青年版的《牡丹亭》在美国几乎充满了公开演出,一些非华裔观众也来观看,"为了一场戏,那是极为快乐的状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伟认为,青年版《牡丹亭》成功复兴了昆曲艺术,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意义不仅复兴了昆曲,也增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在影片中,一位学者也评论道:"我们习惯了欣赏外国玫瑰,突然回头看,才发现他们家后院的牡丹是如此美丽。"

"人们常问,青春版的《牡丹亭》不会是现代坤剧的巅峰,未来还不能排出更好的作品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余林表示,青春版的牡丹亭是一个"逗号",昆戏的传承和发展没有"句号"。"青春版牡丹馆的成功,以及白先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创新精神和对时代美学的敏锐把握,在未来的戏剧创作中,我们也将继承白先勇先生的优秀品格,为昆戏的传承、发展和推广做出更多贡献。玉林说。

新华社记者 金义轩

图像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丽萍

本文来自Junction News客户端,仅代表作者的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和传播服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