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女花瓶,貌若天仙然而头脑简单,名曰雍姬。雍姬问父亲:“父与夫孰重?”她父亲回答:“父乃天定,人尽可夫也

作者:何易解忧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女花瓶,貌若天仙然而头脑简单,名曰雍姬。雍姬问父亲:“父与夫孰重?”她父亲回答:“父乃天定,人尽可夫也!”

雍姬的父亲蔡祖是郑国的辅政大臣,郑庄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性格优柔寡断,小儿子性格却锋芒毕露。郑庄公怕大儿子以后继承家业,镇不住小儿子,便把小儿子送到外婆家寄养。

郑庄公小儿子名字叫做子突,他外婆家也不是一般人家,乃是宋国宋庄公的左膀右臂,这就是雍氏一族。雍氏一族便想着扶持子突继位,当然,作为利益交换,子突继位后要给一座城池给宋国。

郑庄公去世后,世子继位,派辅政大臣蔡祖出使宋国,去看看弟弟子突过得怎么样。蔡祖到了宋国后,就被宋国雍氏一族给控制住了。雍氏一族的二子叫雍纠,威逼利诱蔡祖,让他答应帮助子突夺位。蔡祖也想着子突才是继位的最佳人选,便答应了。

蔡祖答应的太随便,反而让雍氏一族不放心。雍纠听闻蔡祖有一女,貌若天仙,刚满14岁,便向蔡祖求娶其女儿,完成利益绑定,蔡祖也答应了。就这样,蔡祖带着子突和雍纠回到郑国,一番运作,老大郑绍公下台,老二子突上位,这就是郑厉公。

雍纠入赘到蔡祖家,当了上门女婿,他老婆就是有名的“人尽可夫”雍姬!

郑厉公刚继位时,对蔡祖和雍纠非常信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蔡祖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无人制衡,更可怕的是,蔡祖仗着扶龙之功,傲慢无礼,干涉朝政。郑厉公就想着把蔡祖除掉。

郑厉公能用的人不多,外婆家的雍纠可堪一用。但是雍纠又是蔡祖的上门女婿,他愿意帮自己吗?郑厉公决定试探一番。

这天,郑厉公把雍纠召来,旁侧敲击说起上卿蔡祖目中无人、跋扈专权之事,雍纠低声说:“下臣知道君上心事,这事由臣来解决好了。”

看聪明人说话就是方便,一点就透。郑厉公顾忌他们的翁婿关系,半信半疑地看着雍纠,雍纠明白郑厉公的担心,他表明心迹说:“臣虽是上卿蔡家夫婿,但臣也是雍氏一族,臣自当大义灭亲。”

郑厉公听后大喜:“除掉蔡祖,他家产尽皆归你,上卿之位也由你接替。你有何良策,和寡人透露一二?”

雍纠这几年在蔡祖家过得并不开心,蔡祖报复以前自己威胁他的事情,因此出处为难。夫人雍姬,徒有虚名,空有美貌,和自己也不是一条心。此刻见郑厉公给了机会,自己可要把握住。他思索一番,便定下一计:“明日我邀他狩猎,在树林埋伏弓箭手,只要他出现,必定难逃一死。”

郑厉公闻言大笑:“有上卿在,寡人就静候佳音了。”雍纠回家后欣喜若狂,如若除掉了蔡祖,自己取而代之,到时自己家族在郑国和宋国都能算上大势力,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

雍纠的夫人雍姬见夫婿如此高兴,就问他有何喜事?雍纠答曰:“明日我准备邀请你父亲去东郊狩猎,想到我们翁婿可以在东郊纵马狩猎,故此高兴。”

雍姬这几年见父亲和自己夫婿关系并不怎么好,现在突然关系缓和,也很高兴,就做了酒菜,两个人你侬我侬,一派祥和。等雍姬睡着,雍纠便招人提前埋伏。武士铠甲的声音吵醒了雍姬,她偷偷溜到门口偷听,这才发现原来夫婿居然想要刺杀自己的父亲。

雍姬听到脚步声,慌忙回到床上假寐,好在雍纠没发现,转身就出去商议大事去了。雍姬坐卧不安,怎么也睡不着了。一边是自己夫婿,一边是自己父亲,该怎么办呢?

雍姬天不亮就回了娘家,父亲素有多智之称,她准备问父亲,夫婿和父亲哪个重要。蔡祖听了女儿的疑惑,扶须笑道:“父乃天定,一也,人尽可夫矣。”

父亲是上天注定的,是唯一的,丈夫呢,任何男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女子的夫婿,哪个重要,不是一目了然吗?蔡祖如是说。

原来几千年前,老婆和妈妈掉水里,先救哪一个,早就有答案了。

雍姬知道了答案,就和父亲和盘托出夫婿的计划:雍纠邀请您在东郊狩猎,他埋伏了刺客,女儿特来告知。

听了女儿的话,蔡祖心下了然,他决定将计就计,自己什么风浪没经历过?只要自己准备妥当,作两手准备,雍纠不动手则已,动手就别怪他不念翁婿之情!

这天中午,雍纠果然带着礼物邀请他去东郊狩猎。蔡祖胸中便有了计划,他暗地让武士包围东郊,只要他一声令下,东郊就是雍纠的埋骨之地。

再说东郊荒野,雍纠早已备好马匹,万事俱备,只要蔡祖敢来,自己稍动手脚,刺客一拥而上,必定建功。此刻蔡祖带着两名护卫,似乎没意识到危险,正一步步走向埋伏。突然,一支冷箭射来,落在蔡祖的身边,护卫大叫:有刺客,保护吾主。

雍纠愣了,蔡祖还没进埋伏,自己还没动手呢,怎么就有人先下手了,蔡祖这么不得人心吗?雍纠还在懵圈呢,东郊外尘土飞扬,一队队武士喊着保护上卿的口号,围了过来。

雍纠埋伏的刺客一个没跑掉,全部落网。雍纠做贼心虚,刚想逃跑,蔡祖便下令,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蔡祖回去后,对女儿雍姬说:东郊狩猎遇到刺客,你夫婿为刺客所杀。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出处,古代的这个词是没有褒贬义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如今的人尽可夫。可见用现在的知识去理解古代的文章,还是要书读百遍,明察秋毫。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典故吗?#历史# #我要上微头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