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作者:一个有情怀的历史老师

看过电影《1942》的都知道,灾难引起的粮食短缺,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伤害。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晚清曾经就爆发过一次特大灾荒。这场从1875年就开始,在1877年到1878年达到顶峰的灾荒,波及华北诸省,造成1000多万人饿死,2000多万流民逃荒。时值农历的丁丑年和戊寅年,史称“丁戊奇荒”。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灾难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加剧。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旱灾频仍,政府腐败

19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当清朝上下都在忙碌着洋务运动时,中国的北方却在悄然发生着一场灾难。从光绪元年开始,也就是公元1875年,华北诸省陷入了严重的旱灾。农业社会中,旱涝灾害很正常,但是这场旱灾仿佛没有停下来的脚步。连续的旱灾、迟滞的救灾,让这场自然灾害发酵,终于在1877年和1878年迎来顶峰。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旱灾具体从哪里开始已经无从考究,但是山西和河南的灾情是最严重的。作为传统的粮食大省,又时常面临着黄河决堤的风险,河南在每一次的自然灾害中都难以幸免。如果当时有灾荒统计图,那么最严重的地方是山西、河南,次严重的地方则是晋豫的周边省份——山东、直隶和陕西等地,无法生存的人们只能选择逃荒,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也成为灾区。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一场旱灾何以引起如此大的灾难?自然灾害之外,更多的是人为祸患——归根到底是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首先是普通的农民需要承受太多的赋税,这其中就有贪官污吏的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其次是政府自身财政困难,无力组织起强有效的救援,传统的施粥之外,更多心思放在防止流民问题上。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即便政府组织起救济,在已经烂透了的基层,又少不了奸商地主的层层盘剥。无以为生的百姓,只能转而向士绅张口,最终换来的就是高利贷缠身,越来越穷的地步。除此之外,鸦片种植的合法化,让本该生产粮食的沃土,成为鸦片生长的温床。地方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封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情。

晋豫大饥,饿殍遍野

当西方已经出现工业化,古老的中国还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挣扎。看天吃饭的中国人,本来就时常面临“吃不饱饭饿肚子”的情况,遇到了罕见的灾荒,自然是难以应对。从1875年的仲春时节开始,北京和河北一带就出现干旱的情况。从春天到冬季,一整年的雨水都难解旱情,甚至又蔓延到更多地方。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大旱之年,蝗灾四起,从天津到直隶,蝗虫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把残存的粮食都给吞噬殆尽。到了夏秋季节,主要河流的汛期到来,饱受灾难的土地又面临汛情。大水过后,旱情持续,农业歉收,减产过半,“乏食贫民,所在多有”。水灾只是加剧了灾情,大部分受灾地方仍以旱灾为主。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没有粮食的灾民,又得不到有效救济,他们只能自谋出路。为了活命,有人选择背井离乡,有人却走上打家劫舍的罪恶道路。那些携妻带儿的人们,甚至为了吃一顿饱饭而卖掉妻女。等到情况更糟糕的时候,人吃人的惨剧便发生了。那些铤而走险的饥民,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把这次灾难称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最难熬的1878年过去,好不容易挨到了雨水增多,旱情缓解,甘肃又发生了里氏八级的大地震。受地震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又是刚刚的旱灾区,大震之后有大疫,瘟疫和地震加剧了丁戊奇荒。其惨状是“末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

清廷无力,民间救济

面对世纪大灾难,清朝此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朝廷确实缺钱,前二十年忙着剿灭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财政空虚、经济困难。另一方面是农业社会的无奈,没有现代化的社会救济,根本无法应对如此惨烈的饥荒。政府无力,民间崛起,靠着江南士绅和外国传教士的救援,步履蹒跚的晚清竟然挺了过来。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华北受灾,江南救济,这是丁戊奇荒最特别的地方。为了活命,大批饥民从北方南下,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华民族的疗伤之所。历史上,北方只要战乱,南方就会提供生存的空间。西晋的永嘉之乱如此,盛唐的安史之乱亦如此。江南地区的士绅,在丁戊奇荒中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除了在本地救灾,江南的士绅还会来到灾区,大力建造粥棚,进行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其实,设立粥棚除了救助灾民,还有深层次的功效——安抚流民。有饭吃,就减少生乱;没饭吃,那就造反起兵。明朝末年的流民问题,最终导致亡国,李自成起义的殷鉴不远,给清朝敲响了警钟。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经济条件有限的士绅们,也在思考着长久之道。他们幻想着到了冬季给灾民发放钱粮,遣送饥民回乡务农,再一次准备春季的耕种。但是延续数年的灾荒,让吃饱了的流民又成为新的饥民。江南士绅之外,外国教会和传教士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无论出发点如何,他们确实进行了卓尔有效的救灾,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就是其中之一。

后记

丁戊奇荒,以时间跨度大、受灾范围广、灾民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而留名。当我们悲痛于人间惨状的同时,却惊愕地发现,这场特大灾害没有引起全国性,甚至是区域性的群众运动。晚清顺利躲过一劫,近代中国也迎来新的变化。江南士绅们的自发救援、深入灾区的跨界救济,都在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韧性!

晚清丁戊奇荒:一场延续两年之久,波及华北数千万民众的特大灾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