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刚刚过去的2021年,汽车市场呈现出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大增158%;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进一步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份额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细分市场中的混动领域。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比亚迪完成销量97,990辆,同比增长77.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2,823辆,同比增长236.4%。在新能源的助推下,比亚迪全年销量达到730,093辆,同比增长75.4%。

但在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里头,增速最大的并不是纯电。

2020年,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只卖了4.8万辆,但到了2021年,混动达到了惊人的27.39万辆,同比翻了4倍多。虽然,DM混动车型只占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5%,但与EV纯电车型的1.4倍增速相比,混动车型无疑是比亚迪在2021年实现销量逆袭的关键。

这也让混动技术成为了中国车企谋求增长,甚至超越外资的关键。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2021,混动力量崛起

过去十余年间,大陆混动市场发展较缓慢,自 2015 年起开始爬坡,2018 年左右月均销量达到 3.8 万辆,随后进入瓶颈期。进入2021年,混动市场迎来爆发期。

以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零售端销量达298.9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244.4万辆,同比增长168.6%;包含增程式在内的插电混动车型销量达54.5万辆,同比增长171.2%,增速高于纯电动汽车。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若进一步聚焦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插电混动汽车的份额一直在不断提升。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0年12月插电混动占新能源汽车整体份额为15.9%,而到2021年11月,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已经提升至19.9%。

2021年混动的崛起,乍一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细思之后却有着其根本的逻辑支撑。

混动崛起背后的逻辑

首先,还是市场现状决定的。

随着以纯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型销量逐年提升,与建设较慢的基础配套设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来,使得纯电动汽车目前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燃油车。相对而言,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的短板更少。

近两年,电动汽车节假日高峰出行“充电难”,冬季续航锐减等问题频发,这就让电动汽车使用场景十分受限,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仍有不少纯电车主向e汽车投稿反映在高速上充电难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促使大量汽车使用场景复杂的新能源潜在消费者转向混动汽车。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其次,根据国家发布的汽车行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来看,2025、2030、2035三个阶段乘用车(含新能源)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要达到百公里4.6L、3.2L和2.0L,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新车平均油耗分别要达到5.6L、4.8L和4.0L。最近,国家又提出了双碳目标,使实现这些目标的刚性要求将进一步增强,加上已经公布的“双积分”的强制要求,车企的节能减排已经势在必行,

另一个层面,传统燃油车车主向新能源过渡,混动车型是一个很好的承接。

截至目前,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仍然是两极分化的。一端是以蔚来、特斯拉、小鹏等品牌为代表的20万以上高端车型,另一端是以宏光MINI为代表的5万及以下车型。在这两个价格带中间,虽然存在哪吒、广汽埃安等纯电品牌,但整体车型较少、品牌影响力更是不足。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然而5-20万这个价格区间,正是国内燃油车最大的市场,也就是说纯电车对于传统燃油车的替代,依然没有完全触及核心用户。

这实则给混动路线留下了机会。如果将纯电动的加速快、平顺性好等特点,与燃油车补能便捷性等特点相结合的产品,那无疑就是混动了。比如,理想ONE就用一个40.5kWh的大容量电池,满足了用户城市纯电通勤的需求。再通过以油发电的增程式系统,满足用户长途出行的需求。

理想ONE的增程式电动车,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但也因为过于简单,所以在增程系统上仍有大量提升空间,就比如在亏电、高速工况下,理想ONE的高油耗一直是被诟病的焦点。所以,后来再新上市的混动车型,无疑都会照着理想ONE的“油耗”短板去“出牌”。

迎战合资,混动中的自主热战

从分类上说,油电混合汽车(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都属于混合动力,但HEV是不可以插充电枪充电的,称之为油电混合。但PHEV是可以插充电枪充电的,称之为“插混”。在技术成熟度方面,以往日本的“两田”、日产以及韩国的现代起亚具备较大的先发优势。不过,随着自主产品研发实力的增强,中国品牌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区别于传统混动技术以发动机为中心的“油混”路线,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选择了以电驱动为主的“电混动”路线。

DM-i超级混动技术,是以大容量电池和高性能大功率电机为设计基础,依靠大功率高效电机进行驱动,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功能是在高效转速区发电,不需要全面兼顾高、低速性能,只需要在合适时机直接驱动车辆,通过改变传统混动技术以发动机为主的设计,从而大幅降低油耗,实现多用电、少用油,让汽油的使用率更高效。

另外比亚迪除了现有的王朝系DM-i车型外,海洋网产品序列下军舰大系的首款PHEV车型驱逐舰05,比亚迪现有DM-i技术的集大成者,已经在广州车展首发。驱逐舰05搭载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包括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EHS电混系统,以及与之匹配的定制化刀片电池,也是一款十分值得关注的新车。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前有比亚迪,后有长城。

长城旗下魏牌的玛奇朵,是首款搭载柠檬混动DHT技术的车型,推出HEV和PHEV两种动力架构,两者都拥有相当强的动力输出;除了推出玛奇朵DHT PHEV外,长城还发布了拿铁DHT车型。目前,魏牌在售的摩卡、拿铁、玛奇朵,分别对应着原来的燃油车型VV7、VV6、VV5。而除了摩卡还保留了纯燃油版之外,拿铁DHT、玛奇朵DHT都只卖包括DHT和DHT-PHEV车型在内的混动车型。

这也标志着魏牌成为了中国传统车企中首个成功转型新能源的品牌。

最近,吉利也发布了雷神智擎Hi·X下的DHE15(1.5TD)混动专用发动机,其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3.32%,创造了当前世界量产混动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纪录。要知道,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其所采用的骁云-插混专用1.5T发动机热效率是40%;而丰田凯美瑞混动车型所搭载的A25B/A25D发动机,热效率是41%,所以吉利的这台1.5T发动机在热效率上肯定会是一个很大的看点。

这意味着,自主品牌的三驾马车,在混动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始。

【e汽车】迎战合资,中国车企的“混动”未来

除了比亚迪、吉利和长城之外,其他自主品牌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也看点十足。

比如,长安汽车发布的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官方将其称之为一套技术成熟、体验完善的全域智能油电双驱系统。所谓全域,其中涵盖了“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这也是蓝鲸iDD混动系统相较传统PHEV混动系统的优势所在。该系统主要涉及到四个部分,高性能蓝鲸发动机、高效率蓝鲸电驱变速器、超大容量PHEV电池以及智慧控制系统。

奇瑞也在此前发布了全功能混动构型鲲鹏DHT,整个系统能够实现单/双电机驱动、增程、并联、发动机直驱、单/双电机能量回收、行车/驻车充电等9种工作模式之间的自动切换。

至此,自主品牌在混动领域已经形成了多点齐发的优势,这或许并不是为了引发又一场“内卷”,而是形成一致对“外”的共赢局面。

现在除了日系之外,欧美外资车企对“混动”路线基本已经放弃。比如大众汽车就在全力推进旗下的纯电ID.家族。跳过混动,直接走向纯电,或许并不是因为混动专用的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混动市场的过渡期长短,不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进化速度,而是取决于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只要,动力电池无法让纯电动车的续航和补能与燃油车媲美,那混动市场就依旧前景可观。而这,正是中国品牌的机会所在。

写在最后:

时代总是能在发展中,让人们看清真正的机会在哪。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已经抓住了“换道超车”的先机,如今来看,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将会是中国品牌车企的又一次新机遇,如何打破国外品牌的传统优势和技术壁垒,中国车企的崛起在此一役。

从纯电到混动,自主品牌正在从奋起直追,到全面超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