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如同轻功附体的跳台滑雪,宛若精灵起舞的花样滑冰,在蜿蜒赛道中风驰电掣的雪车,在光滑冰面上激烈对抗的冰球……冰雪运动具有高速度、高风险的特点,其运动场地常常低温度、弱保障,为医疗保障带来极大挑战。北京冬奥赛场内外的医疗队伍、组织管理,以及不少新技术、“黑科技”的加持,不仅为赛事顺利进行、场馆日常运转提供支持,为场内外人员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更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增光添彩。

转运体系 救治力量

织起一张医疗保障网

高速高效

救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从云顶滑雪场到崇礼院区,直升机转运只需 4分钟;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智能救护车可将转运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直升机转运也只需 4分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担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运动创伤防治和临床诊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项目,让从赛场到保障医院的急救转运实现“加速跑”。

转运流程的简化与优化,使各院区做到创伤中心联动、信息共享,运动员绿色通道得以建立。冬季运动损伤数据库、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及远程会诊中心,可实现标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建立完善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为诊疗全流程提供智能化辅助判断。

北京冬奥会两地三赛区的场馆及赛事设置,要求医疗救援既能实现迅速调度、快速转运,更须提升远程医疗救治能力。这套转运流程与信息体系的建立,不但能提高医疗救治效率,还能对赛事结束后各地医联体体系内资源分配与协同服务进行先期示范。

除了创伤急救,保障体系还包括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情救治。冬奥推动了大陆冬季运动损伤情况基线调查,能让大陆专家学者清晰了解大陆冬季运动损伤分布情况和损伤救治水平,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加速建立严重创伤的早期快速筛查和诊断流程及相关专家共识,为严重创伤救治提供权威、科学的参考。

驰骋赛场

在冰雪上行走的“柳叶刀”

冬奥赛场内外的医疗救治,不仅需要急救服务保障体系的支持,更需要规范、专业的医疗救治队伍。

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的雪车,被誉为“冰上F1”。运动员一旦冲出赛道或撞击围栏,重者有生命危险,轻者出现肩部和四肢的损伤、脊柱的外伤、头外伤。要保障比赛安全、顺利,不但需要运动员精确操控、佩戴保护装置,还需要专业、高效、技术过硬的医疗保障。

作为场馆保障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负责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举行的雪橇、雪车及钢架雪车3个体育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50余名医疗队员来自创伤、骨科、外科、急诊、内科等领域的近30个临床、医技科室,既侧重于运动员创伤救治,还兼顾工作人员和观众的医疗需求。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医疗保障团队在“雪游龙”赛道上开展救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供图

救治医疗队员要身着二级防护装备,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出事运动员所在的地点,超长的弯道让寻找运动员变得不易。整个赛道从上至下都是斜坡,且是冰面,队员们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担架把受伤的运动员抬出赛道。

而在高山滑雪赛场上,依照救援计划,竞技、竞速赛道每隔三四百米设置赛道医疗站(FOP),每个赛道医疗站配备两名滑雪医生和四名救援队员。根据国际雪联规定,在高山滑雪赛场,一旦运动员发生受伤事故,裁判会立即停止比赛,滑雪医生需要背负15公斤重的救援包,依靠娴熟的、接近专业水准的滑雪技能,在4分钟内到达运动员身边,并在严寒环境下对伤员进行初步救治。

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牵头下,诞生了一支能“雪上飞”的医生队伍。2018年,通过层层测试与选拔的40名来自脊柱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医生,组成了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他们在专业滑雪教练团队的培训下,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滑雪技能。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驰骋在赛场上的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医生。

陈梓凡 摄

比赛时,赛道上的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势复杂、风向多变。在高山赛道和低温条件下穿着雪板去救援,对再优秀的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受伤情景,团队内各专业的医生集思广益,通过多次推演和实战测试,编写出可供参考的高山滑雪救援技术手册。

秘密武器

无处不在的“应急医生”

冰球比赛对抗激烈,运动员即便身着专业护具,也难免受伤,尤其是头面部。为了让冰球运动员及时得到医疗诊治,国际冰联要求举办冰球比赛时必须备有CT扫描设备来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安全。

赛场外,停着一辆外表平平无奇的厢式货车,车的内部暗藏玄机,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配备了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等。它并不是普通的运输专车,而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研发的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智能方舱,可针对颌面创伤、冻伤等应急情况展开救护。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在方舱中,可实现颌面创伤CT扫描、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的集成。对运动员进行CT检查后,人工智能诊疗平台自CT影像导入,至生成诊断报告,整个过程仅需 30秒,保障运动员在救治黄金窗口期得到有效治疗。它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将运动员的CT结果通过5G网络传输给远端的专家,进行远程诊疗,给予精准权威的处方建议。

一名患者躺在诊室里做超声检查。灵活的机械臂在该患者腹部移动,床边却不见超声医生。这是近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冬奥医疗保障诊区闭环里的一幕。

超声医生远在闭环外的办公室里,隔着屏幕和患者交流,通过遥控医生端操控探头,让机械臂在患者相应位置移动,超声图像通过5G网络实时传回。在闭环里投入使用以来,5G超声机器人已经在急性阑尾炎、急性肾衰等患者的诊断中一显身手,对于疫情期间紧急危重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跨越了空间距离的医疗网络,为冬奥赛场内外的救治提供了充分保障。

管理有方 科技助力

守好防疫第一关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冬奥会将带来大量入境人员,为涉奥人员和普通公众健康保驾护航,是冬奥医疗保障面临的一道难关。

2021年10月和12月,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先后发布第一版、第二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以下简称《防疫手册》),从疫苗接种、海关入境要求、机票预订、出发前检测,到冬奥赛时闭环管理、住宿、交通、餐饮、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密接管理,以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转换期等方面,均提供了相关信息,帮助运动员、随队官员和所有其他涉奥人员顺利度过赛事期间的每个阶段。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其中,闭环管理作为关键时期的特殊管理方式,通过减少不必要接触,既保证涉奥人员和中国民众安全,又使涉奥的各项日常工作顺利完成。

不仅依靠完善的保障机制,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冬奥防疫保障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采用传统的核酸采样检测方法,冬奥会各大场馆还启用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进行环境监测。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应急开发完成,对病毒载量较低的气溶胶检测灵敏度高,可在冬奥会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补充和预警作用。

随处可见的智能机器人,也是北京冬奥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闭环管理中,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非接触式服务比例,减少了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效降低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感染风险。

负责食材制作的餐饮机器人、负责高效消杀的雾化消毒机器人、负责智能清扫的清洁机器人、负责物资分发的配送机器人、负责提醒与消毒服务的巡检机器人……多环节、全流程的矩阵式机器人,形成了高效智能化疫情防护网的一部分。

基于科研 身心保障

让运动员表现更出色

在急性冷暴露时,身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正常体温。当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出现紊乱,以及皮肤和其他组织受到损伤时,体核温度或末梢皮肤温度会下降到临界水平,影响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能量代谢途径受到干扰,肌肉的收缩减慢变弱,神经传导延迟,影响运动表现,同时还易发生低体温症、冻伤和非冻结性冷伤等冷损伤。

冰雪项目的运动员正面临这一问题,长期、反复暴露于低温环境中,以及比赛时间的不同组合,会使身体承受多种低温应激刺激。那么,如何保护身处寒冷中的运动员呢?

目前认为的最佳有氧耐力表现温度区间指标可能不太适合身穿专业比赛服的冷环境受试者。冬季雪上耐力项目训练或比赛温度环境多在零下10至0摄氏度之间,如目前大陆冬季项目运动员主要的训练场地——吉林雪洞,温度环境恒定设置在零下6摄氏度。在此环境下穿着专业比赛服时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特征并未进行过研究。

据此,北京体育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模拟零下6摄氏度的冬季项目训练环境,呈现了在冷环境暴露时最大有氧耐力运动表现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为低温环境运动训练监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依据。

在高强度的运动中激烈竞争,不仅需要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技巧,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比赛期间,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暗藏在运动员心底的“状态杀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承担了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奥运会运动员心理健康保障关键技术”,正是围绕运动员常见的睡眠和心理问题展开。通过智能化评估、预测和多层次个性化干预,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高水平运动员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雪山飞”“黑科技”为健康冬奥添保障

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深入冬奥基地,与运动员们同吃同住,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服务运动员队伍,帮助运动员们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和情绪。通过搭建线上科技冬奥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冬季项目运动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提供心理自助服务、线上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人工心理咨询等,为运动员抛开心情的阴霾,在赛场上呈现更佳的表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科技创新亮点,凝聚学科发展思路。

作者:健康报记者 胡彬

策划:方彤

编辑:胡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