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如同輕功附體的跳台滑雪,宛若精靈起舞的花樣滑冰,在蜿蜒賽道中風馳電掣的雪車,在光滑冰面上激烈對抗的冰球……冰雪運動具有高速度、高風險的特點,其運動場地常常低溫度、弱保障,為醫療保障帶來極大挑戰。北京冬奧賽場内外的醫療隊伍、組織管理,以及不少新技術、“黑科技”的加持,不僅為賽事順利進行、場館日常運轉提供支援,為場内外人員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更為運動員的出色表現增光添彩。

轉運體系 救治力量

織起一張醫療保障網

高速高效

救治保障體系逐漸完善

從雲頂滑雪場到崇禮院區,直升機轉運隻需 4分鐘;從雪車雪橇賽場到延慶創傷中心,智能救護車可将轉運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至15分鐘,直升機轉運也隻需 4分鐘……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承擔的“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奧會運動創傷防治和臨床診療安全保障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研究”項目,讓從賽場到保障醫院的急救轉運實作“加速跑”。

轉運流程的簡化與優化,使各院區做到創傷中心關聯、資訊共享,運動員綠色通道得以建立。冬季運動損傷資料庫、人工智能影像輔助診斷技術及遠端會診中心,可實作标準資料的收集、分析與整合,建立完善的智能影像輔助診斷技術,為診療全流程提供智能化輔助判斷。

北京冬奧會兩地三賽區的場館及賽事設定,要求醫療救援既能實作迅速排程、快速轉運,更須提升遠端醫療救治能力。這套轉運流程與資訊體系的建立,不但能提高醫療救治效率,還能對賽事結束後各地醫聯體體系内資源配置設定與協同服務進行先期示範。

除了創傷急救,保障體系還包括嚴重創傷及多發傷情救治。冬奧推動了大陸冬季運動損傷情況基線調查,能讓大陸專家學者清晰了解大陸冬季運動損傷分布情況和損傷救治水準,進一步促進和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加速建立嚴重創傷的早期快速篩查和診斷流程及相關專家共識,為嚴重創傷救治提供權威、科學的參考。

馳騁賽場

在冰雪上行走的“柳葉刀”

冬奧賽場内外的醫療救治,不僅需要急救服務保障體系的支援,更需要規範、專業的醫療救治隊伍。

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160公裡的雪車,被譽為“冰上F1”。運動員一旦沖出賽道或撞擊圍欄,重者有生命危險,輕者出現肩部和四肢的損傷、脊柱的外傷、頭外傷。要保障比賽安全、順利,不但需要運動員精确操控、佩戴保護裝置,還需要專業、高效、技術過硬的醫療保障。

作為場館保障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負責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行的雪橇、雪車及鋼架雪車3個體育項目的醫療保障工作。50餘名醫療隊員來自創傷、骨科、外科、急診、内科等領域的近30個臨床、醫技科室,既側重于運動員創傷救治,還兼顧從業人員和觀衆的醫療需求。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醫療保障團隊在“雪遊龍”賽道上開展救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救治醫療隊員要身着二級防護裝備,在最短時間内趕到出事運動員所在的地點,超長的彎道讓尋找運動員變得不易。整個賽道從上至下都是斜坡,且是冰面,隊員們需要套上冰爪,站在坡地的冰面上,用擔架把受傷的運動員擡出賽道。

而在高山滑雪賽場上,依照救援計劃,競技、競速賽道每隔三四百米設定賽道醫療站(FOP),每個賽道醫療站配備兩名滑雪醫生和四名救援隊員。根據國際雪聯規定,在高山滑雪賽場,一旦運動員發生受傷事故,裁判會立即停止比賽,滑雪醫生需要背負15公斤重的救援包,依靠娴熟的、接近專業水準的滑雪技能,在4分鐘内到達運動員身邊,并在嚴寒環境下對傷員進行初步救治。

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和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的牽頭下,誕生了一支能“雪上飛”的醫生隊伍。2018年,通過層層測試與選拔的40名來自脊柱外科、神經外科、麻醉科等科室的醫生,組成了高山滑雪醫療保障團隊。他們在專業滑雪教練團隊的教育訓練下,練就了爐火純青的滑雪技能。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馳騁在賽場上的高山滑雪醫療保障團隊醫生。

陳梓凡 攝

比賽時,賽道上的溫度可能低至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地勢複雜、風向多變。在高山賽道和低溫條件下穿着雪闆去救援,對再優秀的醫生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針對賽場上可能出現的受傷情景,團隊内各專業的醫生集思廣益,通過多次推演和實戰測試,編寫出可供參考的高山滑雪救援技術手冊。

秘密武器

無處不在的“應急醫生”

冰球比賽對抗激烈,運動員即便身着專業護具,也難免受傷,尤其是頭面部。為了讓冰球運動員及時得到醫療診治,國際冰聯要求舉辦冰球比賽時必須備有CT掃描裝置來保障運動員的身體安全。

賽場外,停着一輛外表平平無奇的廂式貨車,車的内部暗藏玄機,不足20平方米的方艙室内,配備了卧式錐形束CT、凍傷面部資料采集系統、便攜式智能心肺複蘇機、心電監護儀等。它并不是普通的運輸專車,而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研發的冬奧會凍傷及颌面創傷智能方艙,可針對颌面創傷、凍傷等應急情況展開救護。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在方艙中,可實作颌面創傷CT掃描、凍傷産熱複溫、心肺診療監測3項功能的內建。對運動員進行CT檢查後,人工智能診療平台自CT影像導入,至生成診斷報告,整個過程僅需 30秒,保障運動員在救治黃金視窗期得到有效治療。它還可以進行遠端會診,将運動員的CT結果通過5G網絡傳輸給遠端的專家,進行遠端診療,給予精準權威的處方建議。

一名患者躺在診室裡做超聲檢查。靈活的機械臂在該患者腹部移動,床邊卻不見超聲醫生。這是近日發生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冬奧醫療保障診區閉環裡的一幕。

超聲醫生遠在閉環外的辦公室裡,隔着螢幕和患者交流,通過遙控醫生端操控探頭,讓機械臂在患者相應位置移動,超聲圖像通過5G網絡實時傳回。在閉環裡投入使用以來,5G超聲機器人已經在急性闌尾炎、急性腎衰等患者的診斷中一顯身手,對于疫情期間緊急危重病例的診斷和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跨越了空間距離的醫療網絡,為冬奧賽場内外的救治提供了充分保障。

管理有方 科技助力

守好防疫第一關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冬奧會将帶來大量入境人員,為涉奧人員和普通公衆健康保駕護航,是冬奧醫療保障面臨的一道難關。

2021年10月和12月,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組委先後釋出第一版、第二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防疫手冊》(以下簡稱《防疫手冊》),從疫苗接種、海關入境要求、機票預訂、出發前檢測,到冬奧賽時閉環管理、住宿、交通、餐飲、核酸檢測、健康監測、密接管理,以及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轉換期等方面,均提供了相關資訊,幫助運動員、随隊官員和所有其他涉奧人員順利度過賽事期間的每個階段。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其中,閉環管理作為關鍵時期的特殊管理方式,通過減少不必要接觸,既保證涉奧人員和中國群眾安全,又使涉奧的各項日常工作順利完成。

不僅依靠完善的保障機制,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冬奧防疫保障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采用傳統的核酸采樣檢測方法,冬奧會各大場館還啟用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監測系統進行環境監測。該系統由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團隊聯合多家機關應急開發完成,對病毒載量較低的氣溶膠檢測靈敏度高,可在冬奧會疫情防控體系中發揮補充和預警作用。

随處可見的智能機器人,也是北京冬奧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閉環管理中,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提升了非接觸式服務比例,減少了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有效降低了運動員和從業人員的感染風險。

負責食材制作的餐飲機器人、負責高效消殺的霧化消毒機器人、負責智能清掃的清潔機器人、負責物資分發的配送機器人、負責提醒與消毒服務的巡檢機器人……多環節、全流程的矩陣式機器人,形成了高效智能化疫情防護網的一部分。

基于科研 身心保障

讓運動員表現更出色

在急性冷暴露時,身體通過增加産熱量和減少散熱量來維持正常體溫。當正常的能量代謝和生理功能出現紊亂,以及皮膚和其他組織受到損傷時,體核溫度或末梢皮膚溫度會下降到臨界水準,影響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功能,能量代謝途徑受到幹擾,肌肉的收縮減慢變弱,神經傳導延遲,影響運動表現,同時還易發生低體溫症、凍傷和非當機性冷傷等冷損傷。

冰雪項目的運動員正面臨這一問題,長期、反複暴露于低溫環境中,以及比賽時間的不同組合,會使身體承受多種低溫應激刺激。那麼,如何保護身處寒冷中的運動員呢?

目前認為的最佳有氧耐力表現溫度區間名額可能不太适合身穿專業比賽服的冷環境受試者。冬季雪上耐力項目訓練或比賽溫度環境多在零下10至0攝氏度之間,如目前大陸冬季項目運動員主要的訓練場地——吉林雪洞,溫度環境恒定設定在零下6攝氏度。在此環境下穿着專業比賽服時有氧運動能力的變化特征并未進行過研究。

據此,北京體育大學研究團隊通過模拟零下6攝氏度的冬季項目訓練環境,呈現了在冷環境暴露時最大有氧耐力運動表現及相關生理學名額的變化特征,為低溫環境運動訓練監控提供了一定的實驗室依據。

在高強度的運動中激烈競争,不僅需要健壯的體魄、精湛的技巧,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狀态。在比賽期間,失眠、焦慮等心理問題,成為暗藏在運動員心底的“狀态殺手”。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牽頭承擔了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專項“奧運會運動員心理健康保障關鍵技術”,正是圍繞運動員常見的睡眠和心理問題展開。通過智能化評估、預測和多層次個性化幹預,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水準,助力高水準運動員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

“雪山飛”“黑科技”為健康冬奧添保障

為了保障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專業團隊深入冬奧基地,與運動員們同吃同住,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服務運動員隊伍,幫助運動員們緩解壓力,改善睡眠和情緒。通過搭建線上科技冬奧心理健康服務平台,為冬季項目運動員、教練員及從業人員提供心理自助服務、線上失眠認知行為療法和人工心理咨詢等,為運動員抛開心情的陰霾,在賽場上呈現更佳的表現,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助力衛生健康行業高品質發展,“醫視野”欄目将聚焦醫學各領域的先進理念和優秀實踐,打造高端醫者智庫,撷取科技創新亮點,凝聚學科發展思路。

作者:健康報記者 胡彬

策劃:方彤

編輯:胡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