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下班途中偶遇命悬一线的胸痛患者,兰大一院心内科医师潘晨亮立刻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所幸就医及时,并在兰大一院急诊和心脏中心团队努力下,35分钟内完成手术成功救回一命。
时间回到1月29日下午1时。

当天潘晨亮下班回家路上,经过医院停车场时看到两位家属很艰难地扶一位老人下车,此时老人呼吸异样,在扶到平板车上后开始神志模糊。
“我心里感觉很不妙,”出于医生的本能,潘晨亮摸老人的双侧颈动脉,发现没有搏动,拍打老人的肩膀并凑近耳边大声呼叫,“没有反应,我心里的红色警报立刻拉响了:胸痛、意识丧失、叹气样呼吸、大动脉无搏动,心脏骤停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潘晨亮即刻跳上平板车开始胸外按压,家属推平板车向急诊科抢救室一路狂奔。
潘晨亮是兰大一院ECMO(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膜肺氧合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小组的一员,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迅速判断,他意识到该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急救室,医护人员给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及多次的电除颤等抢救,老人的意识、血压及心律都没有恢复的迹象,当即启动了紧急ECMO流程。
经过快速评估显示,患者意识未恢复,瞳孔已经开始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快速超声评估患者无心脏破裂。考虑患者为有目击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时间较短且全程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抢救,虽然目前患者病情极其危重,生命体征未恢复,按照传统心肺复苏(CPR)抢救,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接近100%,但ECMO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国内外对于ECMO联合CPR(ECPR)抢救患者的存活率数据为20%-30%之间。
消毒、穿刺、置管、连接ECMO……30分钟后,ECMO开始转机,很快患者的血压及心律较之前稳定,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患者还未脱离生命危险。随后又完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临时起搏器置入及主动脉内反搏泵置入,整个手术过程不到35分钟完成。
术后患者身体恢复状况良好,目前已能正常活动和进食。
文|奔流新闻记者 欧阳海杰
图·视频|兰大一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