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于神医推开儿媳房门,却吓得大叫一声,惊得周围邻居也闻讯赶了过来。清咸丰年间,四川宜宾南广镇有一位姓于的郎中,因医术还算可

作者: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于神医推开儿媳房门,却吓得大叫一声,惊得周围邻居也闻讯赶了过来。

清咸丰年间,四川宜宾南广镇有一位姓于的郎中,因医术还算可以,于是就博了个“神医”的绰号。于神医常年奔波在四乡八里治病救人,积年累月也攒下了万贯家财,遂在南广镇也算是数得上的头面人物了。

于神医看似一切都好,但其却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后继乏人。于神医膝下只有一子,自幼身体就不太好,每日病怏怏的,好像随时都会死去的模样。

于神医能看好别人的病,却医不好自己的儿子,即便遍寻外地郎中也都无计可施。于神医万般无奈之下,就想到了民间最古老的方法:冲喜。

于神医拿定主意后,就在南广镇适龄女孩中千挑万选相中了陈家姑娘。

陈家名义上是缙绅,其实陈父就是一个千年不中的落魄秀才。不过陈姑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礼,确实是乡间难得的女子。

虽然陈父知道于家儿子身体不太好,但禁不住丰厚聘礼的诱惑,毕竟他想去省城参加乡试,手头正缺路费盘缠钱。

陈父本想将女儿婚期定到年底11月,可于家儿子病重,早已等不得要冲喜了。两家对婚期虽有分歧,但最终还是有钱人家面子大,陈父又妥协将婚期改到了6月。

这年春暖花开时节,于家儿子居然身体好转,不仅可以在院中散步,甚至还能去外边茶馆听曲了。

于神医以为这都是冲喜的作用,于是就满怀期待地准备婚礼事宜。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婚礼头一天,于家儿子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地昏迷猝死,甚至都未来得及留下一句话。

陈父知道于家儿子去世消息,简直如五雷轰顶,难道自己的女儿就是传说中的扫把星吗?

如果昧下这门亲事,不仅影响脸面,而且还要吐出丰厚的聘礼。陈父一想到这儿就不敢再想下去。

可如果让女儿改嫁,就有可能遭到道德方面的谴责,会连带影响到考举人的风评。陈父也不愿冒这个风险。

所以陈父思来想去,就送给女儿两个选择:贞女或烈女。

婚前丈夫去世,女子誓不改嫁称为“贞女”。婚前丈夫去世,女子为夫殉难称为“烈女”。无论是贞女还是烈女,都是封建社会对女人的一种摧残。

陈父找到女儿摊牌,陈姑毅然选择了正常出嫁。陈母还想阻拦,可陈父却为此还有点小骄傲,感觉女儿自愿守寡,都是自己教育的好。

当天晚上,陈姑被一顶黑轿抬进了于家,并在丈夫灵前发誓:生是于家人,死是于家鬼。

陈姑每日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就像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陀螺,一直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随着时间流逝,陈姑出落的异常漂亮,看着就惹人怜爱。于神医天天看着陈姑在眼前晃悠,竟然荒唐地想让陈姑给自己生个儿子。

于神医起初用言语试探,随后又拿着耳环、手镯之类东西,趁机揩揩油。陈姑每次都是脸一红赶紧躲开,而未敢大声斥责。

于神医越来胆越大,竟半夜去敲陈姑的房门,只得到一句“公公请自重”的警告。

于神医未能得逞,就到外面散步陈姑的谣言,然后威胁陈姑要么乖乖顺从,要么就背上不贞、忤逆的恶名。

那时的女人活得就是一个好名声。陈姑为此返回娘家寻求帮助。但陈父却认为,女儿与公婆失和都是女儿的不是。有教养的儿媳就应该闻过则改,而不是闻过则怒。

陈姑眼见娘家不能依靠,只能再返回于家。临走前,她只说了一句“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了。”谁也没听出陈姑的弦外之音。

陈姑回到于家,于神医彻底撕下了虚伪面皮,逼迫得越发厉害。于是陈姑说:“今晚你到我房间里来吧。”

于神医欣喜若狂地应约而至,却看到身穿红嫁衣的陈姑已经自缢而亡了。邻居们七手八脚把陈姑放了下来,发现了一封控诉公公种种丑恶行径的信件。

于家出了命案,邻居当然第一时间报官,并将陈姑留下的那封控诉信一并奉上。最后这封信落到了咸丰手中,咸丰大笔一挥,责令于神医出资,给儿媳陈姑建一座贞洁牌坊。

一般的贞洁牌坊,都是由乡绅举荐,地方申报,皇帝审批,再由朝廷拨转款30两白银修建。而陈姑的牌坊是唯一一个由皇帝直接下令,由公公出资修建,也算是个例吧。

至于咸丰为何这么做,有人分析说是清朝中后期贞女烈妇的数量剧增,朝廷掏不起钱修牌坊了。

陈姑兑现了自己的誓言,终于获得看似“至高无上”的荣誉。九泉之下的陈姑是否高兴,没有人知道。只是听说陈父在接到表彰令时,大笑几声说道:“吾儿死得其所!”

其实谁又会真正关心陈姑的死呢?陈姑用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换来的荣誉,只不过是一个冰冷的石雕像罢了。这些女人的坚持值得吗?

于神医推开儿媳房门,却吓得大叫一声,惊得周围邻居也闻讯赶了过来。清咸丰年间,四川宜宾南广镇有一位姓于的郎中,因医术还算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