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理想之歌》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人世间》背景缺失令人遗憾

作者:作家沙金成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热播,关于知青与诗歌的桥段格外引人关注。比如,周家的二姐周蓉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中,为爱写诗的情人义无反顾奔赴边远贫穷的贵州山区……剧中还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小站朗诵悼念周总理的诗歌,引来大批人围观传抄……

《理想之歌》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人世间》背景缺失令人遗憾

编导在剧中写了苦难与贫困,也写了诗与远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世间》却缺失了重要的背景——长诗《理想之歌》。那可是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啊!

红日

  白雪

    蓝天……

乘东风

  飞来报春的群雁。

从太阳升起的北京启程

飞翔到

宝塔山头,

落脚在

延河两岸。

欢迎你们呵!

突击队的新战友,

我们公社的新社员。

…………

前进,向前进啊!

迎着风暴,

迎着火光,

迎着雷霆,

迎着激浪,

迎着共产主义

鲜红的

太阳!

《理想之歌》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人世间》背景缺失令人遗憾

《理想之歌》是一首8万多字、500多行的长诗,署名是“北大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197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小范围传抄。1976年1月25日,经过修改后的《理想之歌》在《人民日报》5、6版战地专栏全文刊载。编者按写道:“《理想之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部分工农兵学员1974年集体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它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和教育革命中锻炼成长的精神风貌。在当前教育战线大辩论中,清华、北大等院校的同志一再朗诵、阅读这首朝气蓬勃、激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它符合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胜利成果这一斗争的需要。本报刊登这首诗,以供更多的同志阅读,并用以回击教育界右倾翻案风,批驳那种攻击工农兵学员‘质量低’之类的奇谈怪论。”

《理想之歌》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人世间》背景缺失令人遗憾

这首长诗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后,开始在工厂、农村、部队的青年中广为流传,而在知青中更是尽人皆知,不少人就可以大段背诵。有些青年还模仿《理想之歌》写诗,其中就包括本人。那时,我在陆军某部炮兵团服役,曾按照《理想之歌》的语言风格把自己在农村当知青时的经历写成长诗,大约写了几百行,还没有完成就复员回到地方进了工厂,诗歌的手稿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遗失了。这对我是个沉重的打击,导致我从事写作后极少写诗。

《理想之歌》一代知青的激情与浪漫《人世间》背景缺失令人遗憾

《理想之歌》的作者之一高红十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

《理想之歌》对那一代知青的影响是深远的。尽管当时《人民日报》将其与“回击教育界右倾翻案风”生拉硬扯联系在一起,但是读者却从中感受到的是青春的激情,理想的浪漫;看到了知青群体的精神风貌——健康、明朗与豪放!实话实说,《理想之歌》之后,我再也没有读过那样令我心潮澎湃、热血贲张的诗篇!

当然,由于在特殊的年代问世,《理想之歌》难免有标语口号式的空洞语句,甚至有一些与今天的理念格格不入或不合时宜的内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还是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优秀诗篇,在当代文学史上也会占有一席之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