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作者: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郭丁然 文/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月8日,河南省“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

2022年,是全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动文旅文创成支柱的起始之年。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提出,2022年,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统领,重点抓好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建设“三山”康养旅游基地两大版块工作,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手段,全面推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2年河南文旅产业哪些领域将迎来发展机遇?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为您打探。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云台山

何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河南人脚下这方热土正成为游客们纷至沓来的“诗和远方”。

从2021年下半年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河南文旅品牌口号就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2021年底,河南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就曾提出关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建设博物馆群,谋划推进重大项目,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培育旗舰劲旅。

本次,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再一次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的打造提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究竟什么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到,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就是要以历史探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系统梳理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具有重大价值、突出影响、关键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打造重大标识。加强国内外宣传推介,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沉浸式研学游方式,打造文旅融合业态新谱系,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洛阳应天门

推线抓点:河南将重点打造16条文化线路

怎么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到实处,主要是创意、创新、创造。

为更好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2022年将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追寻先贤、姓氏寻根、元典思想、治黄史诗、科技发明、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红色中原、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

此外,还将按照有内涵、有基础、能立项、可做成的原则,筛选100个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展示项目。而这些项目将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河南省文旅厅、河南省文物局将统筹资金1.5亿元,对重点项目,进行资金倾斜或奖补。

同时,为了助力建设精品项目,河南省文旅厅将成立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项目、数字化展示、研学旅游等专家委员会,共31个团队,与重点项目所在市(县、区)进行对接,提升其建设和展示水平。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龙头带动:郑汴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

郑汴洛三市是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从年接待游客数量看,三市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更是将郑州列入旅游枢纽城市建设名单,将洛阳列入重点旅游城市建设名单。

而未来,郑汴洛三座城市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姜继鼎在大会上透露,未来郑汴洛要按照一个产品体系、一个营销体系、一个交通体系进行布局,把郑汴洛联合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之都。

其中,郑州重点打造4个旅游目的地。东部,打造以只有河南、电影小镇、方特为支撑的中牟文创园;西南部的银基国际度假区;大嵩山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公园为支撑的北部沿黄河片区。

洛阳方面,重点打造龙门和小浪底两个片区。开封则要把宋都古城13.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目的地来打造。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也提出要抢抓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对历史文化要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把洛阳打造成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这样一来,郑汴洛共七个片区,就可以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展示出来、支撑起来。

姜继鼎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洛阳有望成为全省文旅文创融合、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突破口。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引领、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其建设和展示水平是一个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

各类主题博物馆,就像城市的“文化客厅”,是展现一个地域历史、美学的窗口。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逛博物馆来了解一座城市。而近些年不少博物馆与品牌“联名”、跨界文旅、餐饮,在推动文化传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2022年,河南省也会加快博物馆建设的步伐。

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河南博物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为龙头,加快推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州桥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同时,河南省文旅厅每年将拿出4000万元,对数字化建设进行奖补。从今年开始,奖补的重点从传统景区转向大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场所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用数字活化文化、用数字展示文化、用数字诠释文化。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建业电影小镇

豫菜和文旅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民以食为天,美食、美景就像一对形影不离双胞胎,总能带给游客无尽的美好体验。

近年来,在国内将文旅和美食创新结合发展的典范就要数“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模式了。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8月以来,在浙江省掀起了一股“淘”美食的热潮,各地市精心策划,全面发动。做实做好“百县千碗”被写入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百县千碗”已上升为浙江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一项品牌工程,成为新时代浙江特色美食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省还计划“百县千碗”进100个A级景区、100家旅游饭店、100所大中学校、100个机关食堂、10个高速服务区;打造万名专业厨师队伍等,努力将其“百县千碗”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美食品牌,形成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

2022年,河南文旅产业也将借鉴浙江省“百县千碗”模式,将大力推进豫菜。姜继鼎表示,推进豫菜振兴,既要把传统名菜做得炉火纯青,又要与时俱进、豫菜新做。

具体来讲,河南将重点抓住两大片区:支持长垣把全国厨师之乡打造成为全国美食之乡,支持信阳市探索美食+民宿的新路径,推动信阳菜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同时,还将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创建美食之都。

郑汴洛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洛阳有望成突破口

济源小有洞天民宿

“三山”康养旅游将迎来大发展

所谓的“三山”就是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它们可谓是河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主战场,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山”也将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太行山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伏牛山国民休闲旅游度假地、大别山豫风楚韵·红绿融合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2年围绕“三山”河南省计划推出100至150个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行业人士表示,这是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少省内外专业团队都已经摩拳擦掌。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也提到,要依托山水、温泉、中医药、太极少林文化等优势,推动医疗机构、疗养机构进小镇、进景区、进度假区,建设乡村休闲康养度假单元,大力发展多元康养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重要的康养目的地和康养产业集群。

要想富、先修路。未来路和文旅将进行深度融合即交旅融合。河南文旅产业将树立“道路即产品”的理念,以道路为纽带,将公路服务区转变为游客中心,打造“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旅游产品。

姜继鼎透露,未来将联合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打造黄河小浪底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黄河文化体验风景道。以栾川、林州、新县、辉县等县(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为重点,打造河南版的乡村旅游1号公路。

民宿如今已经成为山水类景区不可或缺的文旅新要素。经过4年的“民宿走县进村”活动,河南的民宿发展已呈现蓬勃之势。

一些市、县的书记更是亲自谋划、亲自推进。

例如,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把发展民宿+美食作为大别山生态旅游的突破口,出台支持大别原乡民宿发展十条措施。济源市委书记史秉锐要求每个乡、镇、办必须在1~2个村的民宿发展上实现突破,并列出专项支持资金。辉县市已建成品牌民宿8个,新建品牌民宿9个,总投资5亿元,新增民宿400间。新安县现有18个团队建设民宿,已建成8个,367间,在建10个,400间。林州市发挥建筑之乡的优势,鼓励、引导建筑队长参与民宿发展,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栋一风景的民宿发展模式,仅石板岩镇2022年民宿投资将达8个亿。

未来,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按照文化引领、艺术点亮、美学提升、消费驱动的原则,加快布局精品民宿、乡村酒店、艺术聚落等人文体验空间,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

(编辑:李英旋 吴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