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作者:航天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结婚是为了省心,是为了找一个与之相伴的陪伴。”黄晓明和杨颖的七年婚姻终于划上了句号,但是或许他们的婚姻早就走到了尽头,只是明星婚姻不同于百姓的普通婚姻,牵扯到过多的经济问题,让他们即便婚姻出了问题,也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去处理双方的感情。

但是其实婚姻中最坏的结局其实不是离婚,而是成为面具夫妻,表面是夫妻,但却离心,双方没有爱,没有期待,甚至没有在一起生活,留下的只有一张结婚证。

而这世界上最困难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夫妻,当双方离心,两人就像同住屋檐下的陌生人。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这种现象在黄晓明夫妇的身上其实非常明显,两亿的豪华婚姻,相差20岁的相恋,7年的爱情长跑,最终成为散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体现在明星夫妻的性质上是非常明显的,黄晓明追求杨颖的美貌,杨颖需求黄晓明的金钱和资源。

对于黄晓明来说,杨颖的容颜,听话,对父母的尊重,能够满足黄晓明霸道总裁的虚荣心,满足他对女人的一切需求,给足了他面子,这些条件对于黄晓明来说,缺一不可。

反观黄晓明过往的几个女友,秦岚,李菲儿都是这样的类型,这种居高临下的霸道总裁类型是黄晓明个性的追求。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跳出明星的生意婚姻,对于普通人来说,婚姻并不是一个人的生活也不是一个人的舞台,任何一个幸福的婚姻状态都是离不开双方的努力的,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场“价值交换”,是二者所能提供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

从心理学中的“羁绊式陪伴”来看,在一段婚姻中,夫妻如果想要长久稳定,势必会牺牲自己的感受。

马克思曾说:“有时候只有爱情的婚姻并不是真正的婚姻,因为真正的婚姻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合作。”

而这种婚姻状态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其实非常明显,双方从最初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后期的合作生活,这是传统的中国婚姻。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而在这样的生活中,彼此逐渐熟知,而爱情逐渐变为婚姻,其实对于大多数的婚姻来说,爱情的保质期是在3个月到18个月,当彼此更加熟知彼此的时候,激情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彼此帮助,共渡生活的难关。

生理学方面的婚姻激素,使得大脑不会无缘无故地分泌多巴胺,而这种婚姻状态逐渐丧失本身幸福激动的东西。

从第一年的新鲜,第二年的熟悉,到最后的分离,就应对了“七年之痒”的婚姻危机。

大部分的恋人在第七年的时候,通常会面临比较大的婚姻危机,只有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真正的跨越,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这种质变的存在,会使得婚姻不复存在。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七年之痒”是激情的无法维持,是审美疲劳的存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激情”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短暂的东西,但是婚姻是长达一辈子的。

想要婚姻达到最佳的状态,只有保证三方面的维度:激情,承诺,亲密。

大多部分的婚姻到人到中年的时候,这三方面的层次已经逐渐消散不够强大,势必会遇到“七年之痒”的问题。所以保持爱情的及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遇到了情感的倦怠期的时候,不可退缩不可逃避,这一时期的态度会影响最终感情的走向,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South wind effect)”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的方法就是错误的,就算再努力也无法得到更好的效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虽然“七年之痒”只是感情的代名词,但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眼界放宽,对于婚姻的认知会更加敏感,所以这种倦怠期来的其实更加频繁。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面对感情更加释放自我,不愿容忍,也不愿委屈自己,当我们出现婚姻离散的念头的时候,这种萌芽就逐渐从心中生长,严重影响我们之后的感情选择。

可见黄晓明和杨颖的婚姻除了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之外,也逃不过感情的规律,这种无法改变的事实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能力。

黄晓明杨颖7年婚姻终结:夫妻关系的本质不过是一种“价值交换”

所以不愿在“七年之痒”中隐忍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不仅仅是明星,更多的普通人也无法避免“七年之痒”的原因。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