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永春苦寨坑窑址,将中国原始青瓷烧制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即早在夏代中期至商代中期,泉州就有了原始青瓷龙窑。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春活动周期间,海峡两岸大师在东月窑共同点火。

介福乡地处永春北部,四面环山,是一处面积约33.8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像碗盖一样“扣”在海拔550米的山上,古人认为这是“盖着的福地”,故称“盖福”,之后改为“介福”。2017年荣获“中国陶瓷之乡”称号。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介福乡的“百福盖碗”

而这龙窑的地址就在永春介福乡,一个古称“盖着的福地”的地方。这里有特殊的白色高岭土,被称为“白金”,在龙窑里一烧就是几千年。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美丽乡村的花海漫道

产业发展

从大口粗碗到精致工艺品

2007年,介福人在山上柑橘园发现破碎瓷片,经专家鉴定,这属于原始青瓷。2014年,原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原始青瓷窑址考古队,在古窑址周边区域进行勘探性考古发掘。“从窑炉中采集到的碳样品检测结果显示,窑址年代最早在公元前1749年,最晚在公元前1497年,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原始青瓷窑址。”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羊泽林介绍,在窑址中出土大量碎瓷片,瓷片上有人为加工痕迹,说明这些碎片或曾被作为生产生活工具使用。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图为苦寨坑发掘出土的陶罐残片。新华网 王雄 摄

“我们这里的土地是高岭土,不适合耕种,所以烧窑一直是支柱产业,我小时候乡里就有二十多个龙窑,有二三十米长,三四个月烧一窑,全乡有一半的人都在烧窑。”今年65岁的郑艳钍原来是乡镇文化站的职员,土生土长的介福人。他回忆,那时候生产的多数是粗碗,“就是农村用的大口碗”。

1949年至2010年,介福乡生产的日用陶瓷以碗类为主。上世纪90年代末,全省的粗碗几乎皆为介福制造。“我感觉大的变化是从2012年开始的,那一年开始建设陶瓷产业园,规划了1000亩,现在我们不仅做碗,还有卫生洁具、工艺品、花瓶及各种摆件。”郑艳钍说的产业园是以陶瓷产业集群化、数字化为目标,集生产、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现代陶瓷产业园。据了解,2021年介福乡陶瓷相关产业规上产值达34.83亿元。

农民收入

从卖碗换粮到绘制幸福画卷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现在介福乡有陶瓷相关企业100多家,产业工人6000人,占全乡劳动人口80%以上,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收入都有了显著提高。

“收入肯定是明显提高了。”郑艳钍回忆,七八岁时,他常和父亲将二十多个碗用草绳捆起来,挑到德化县城去卖,一担几捆,有百来个碗,只能换些米、笋干、地瓜干的东西。除了粮食,日常生活用品也经常靠卖碗换取。

“现在陶瓷厂打工的工人普遍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好的有上万元。”郑艳钍说,除了生产线上的工人,实体店与电商的结合,使得外围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都相应提高了不少。“虽然说是在农村,生活的便利性不如城里,但是咱农民口袋里是有钱的。”郑艳钍笑着说,有了产业,介福乡真的成了“有福”之地,常住人口也增加了不少。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游客在福东村振兴园游玩

生活环境

从土房土路到新农村建设

介福人的口袋里钱多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改革开放前是土房、土路、土乡镇,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了一条水泥路;现在是村村通水泥路,甚至是柏油路。”郑艳钍说,新农村建设把福东村和紫美村变了样:振兴园里荷花旖旎、小桥流水,“百福盖碗”景观作为当地的地标,彰显着介福人的文化自信;七彩滑道、七彩时光隧道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永春:福地有“白金” 龙窑薪火传千年

现在,介福人不仅有娱乐项目,更有精神榜样,从永春走出去的林俊德院士便是介福人。这位“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不仅是“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更是“全军挂像英模”。为了弘扬林俊德将军精神,介福乡党委政府投资150万元建设了林俊德事迹馆,充分展现了时代英模传奇一生。事迹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各地学习团队3000多个,事迹馆也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消息来源丨泉州网

记者丨陈玲红 通讯员丨叶国强、苏辉煌 文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确了!泉州开学时间定了!

2022-02-08

这名永春人,好样的!

投资近2000万元!永春又一条新道路建设完成

永春网视频号热点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