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频戳观众泪点,原作者梁晓声:我为什么总是写好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汪佳佳

春节假期已经依依不舍地离我们而去了。放假期间,大家除了追春晚、追冬奥,还有没有追剧呢?

如果追剧,有一部开年大制作一定不能错过,就是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人世间》。

《人世间》由李路执导并担任总制片人,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由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等领衔主演,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

整部剧写实温情,故事里浓缩着中国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很多观众看这部剧时,一直在流泪,因为被剧情和剧中的人物感动。这样一部温暖制作,陪伴着大家辞旧迎新再好不过。

“这部剧拍得太好了,希望多一点这样的作品。”“不够看啊,求更新。”这样的评论和弹幕比比皆是。

记者留意到有一条评论这样说:“这部剧里没有坏人。”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这部剧里善良的人太多太多,比如文化不高却忠厚朴实的周秉坤,比如踏实努力始终如一的周秉义,比如有情有义付出不问回报的郑娟,比如周秉坤入狱后接力帮助他们一家人的朋友们。

此前,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曾经采访过梁晓声,他当时就回答过他为何一直在写“好人”的故事。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频戳观众泪点,原作者梁晓声:我为什么总是写好人

以下为梁晓声所述:

我的写作是从自己的经历开始写的,写《年轮》,写《今夜有暴风雪》,写《人世间》,都是写知识青年。

伴随着知青一路写下来,他们返城,我就写他们返程。他们40多岁,我就写他们40多岁。

到了《我和我的命》,我还是写青年。《人世间》实际上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青年一代。

写《我和我的命》其实是在一个潜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想法,想为80年代的女孩子写点东西。这带有我一定的主观故意,就是去逆市场,写有年代感的年轻人。

作者很容易堕入顺应市场和读者阅读习惯的盲从中去。就是主角成功了,当老板了,进入前呼后拥的状态,动辄支配几亿资金,打造出一个商业帝国。这几乎成了中国人对于成功人士的注脚,好像不这样写就不算好作品。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迎合,而不是生活的真相。真相是大多数人受了高等教育,在一份工作上很努力,过了很多年,他也还是普通人。这是生活的真相,是生活原本的情况。

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努力工作,有原则地做人,那么他虽然普通,但能做一个人们口中的好人,让自己成为令人尊敬的人,这就是很好的。好同事、好邻居,这是不需要投资的。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频戳观众泪点,原作者梁晓声:我为什么总是写好人

虽然所有叫做小说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但那也是基于作者对笔下人物生活状态的了解,对文学理念的坚持。

《年轮》我是提笔就写的。年轻的时候,写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人物,但是却要通过不像生活来证明自己,用一些文学表现手法,去昭示这不是报告文学,不是新闻报道。而现在却是最大程度地排斥技巧,克服在行文方面雕琢的痕迹,努力地凭想象和创作经验,把小说写得不像小说,像生活。

写1949年之前的故事,结构起来容易得多。而写当下就会立刻招来很多评点,所以我要尽量做到经得起评点。

在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之前,我就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从第一篇,到现在这一篇,我一直在写好人,写不同时代背景下和生活状态中,朝着好人方向去实践自己生活的人。

有人认为不写坏人,就是没有生活。但人本身就有动物性。大家看看法治节目,那里的坏人 要比作家笔下的夸张得多。作家的笔已经不需要再去渲染这些,这很没意思,我也不能从中体悟到作者的快乐。

我笔下的人物就是普通人。我认为人类都有向好的愿望。人类一直受着这样的影响,文明才能进化到现在。

所以我不愿把作品摆在文学的平台去比才华,而是更愿意放在社会文化的层面。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期,这是社会大文化需要的元素。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做了十七年的老师,我的学生们很多来自偏远地区、乡镇,我儿子的同学也都是普通家庭的青年,也要找工作、换工作。所以我对年轻人的成长不由自主地怀有一种心疼。

我自己是青年时所处的时代,贫穷是普遍现象,物质生活落后得多,但比照的对象也少得多。而现在的年轻人要面临更多的压力,我从心里也是很敬佩的,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踏实努力地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我发现现在的家长很焦虑,因为教育资源有限,所以大家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智商超高的人一定是极少数,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报废了,他可能有别的能力和才情。

大多数人智力都差不多,所以就要凭努力,凭刻苦,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就忽略了对孩子心性的影响,但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我在《我和我的命》里写“我非常希望以后的青年都有我那样的母亲”,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同,所以李娟是不可能带着存折到深圳的。而那99%的普通人,才是社会最重要的部分。这会让人沮丧,但我们必须道出真相,让大家看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依靠普通人。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频戳观众泪点,原作者梁晓声:我为什么总是写好人

作为一名作者,如果要给文学下定义,我能接受的是文学即人学。人是各种欲望的载体。有一些欲望是好的,比如求知的欲望,成功的欲望,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欲望。但还是有一些欲望无法实现,还折磨着我们。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学生。动物之间的情感主要体现在母性,但是人会关心不相干的人。你比如说正义的冲动,比如说责任,比如你采访我。

当一个人感受到更大的责任,他就会成为有使命感的人,甚至有牺牲精神,还有被文化所化像天使一样的人,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

我平时一大爱好是看电影。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在家把香港一个时期的武侠片都看过了,我很崇拜狄龙。我也看《蜘蛛侠》,看《复仇者联盟》,这些都是面向大众文化的,几乎每部作品都面向正义善良。

我还喜欢《教父》《美国往事》。我也看动画电影,看《夏洛特的网》《小鸡快跑》。看这些的时候我都在思考,为什么它们能那么饱满地体现爱、友善和互助。

你看,这些创作者能理想主义到那个地步,所以我也不认为我是在进行迂腐的写作。

五六十岁的人,谁身上没有社会的擦痕?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要把它看成恶,要看成社会的真。

活到我这个岁数,就会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变成君子国,但也不是凶险的世界。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频戳观众泪点,原作者梁晓声:我为什么总是写好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