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引言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划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共计64件。可以说这些文物是国宝中的国宝,对国家来说其具有无比重大的各种价值,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若按照国人的喜好程度,对这64件文物排个序,仅有巴掌大小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简称五星锦),肯定排在最前列;其实,它根本不是什么护膊,27年来大家都叫错了。本文讲述的就是大陆这件稀世珍宝之首“五星锦”方方面面的精彩故事,非常值得阅读、收藏。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01 尼雅遗址

1995年10月,北大考古学专家、教授齐东方抽空从尼雅遗址出来,到新疆和田办事,顺便采办些东西,对于当时考古条件的异常艰苦,几进几出尼雅遗址的齐东方当然深有体会。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位于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长年干旱,水异常珍贵,科考队队员们的日子实在是艰苦,主食就是干吃方便面,配点开水,都没敢洗脸,吃过的盘子,用沙子刷一下就算洗过了。因此他这次出来办事,在重新进尼雅遗址前,怎么也得为队员们购置些必须的生活用品。

待买得差不多时,他隐隐觉得少了一样什么重要的东西,经过盘点,他想起来,那就是五星红旗,对,绝对要买一面五星红旗,考察队是中日联合组建的,考古营地里怎么能少了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呢!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对于尼雅遗址,齐东方再熟悉不过了。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它是汉晋时期的精绝国故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遗址散处掩埋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呈带状分布,南北延伸25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在这片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

尼雅遗址古城在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发现,号称“东方庞贝”,他在1901-1931年的20年间里,先后4次进入该遗址,盗走了上千件的佉卢文(早已成了死文字)木简等大量文物,同时也对遗址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1962年,尼雅遗址被定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8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僧人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联合组织的“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对民丰县尼雅遗址有计划地开展了联合调查与考察,齐东方就是中方的领队成员。

尼雅考古前几年的预备性调查,人员少,进入尼雅的时间也很短暂,没有什么重要的发现。但前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进入1995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得到了回报。随着3号墓、佛寺和居住遗址的发掘,已足够评上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考古就是刺激,永远不知道后头是否还会有更大的惊喜。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02 不经意发现

前一阵子,考察队学术队长、新疆考古所所长王炳华带领中方考古队员计划去发掘一处编号为N14的宫殿遗址,结果在前往路上的沙漠中偶然发现一个地方露出了一段胡杨木,根据考古经验,他们判断这个木材是加工过的,应该是一处墓葬,就下车去看看。

开始,大家以为这里至多是一处古墓葬,可是一经清理才发现,竟然是一处古墓群,当时,已有部分棺木被风沙吹蚀,暴露于野,必须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工作,于是,考古队临时改变发掘计划,先对该处墓葬群进行发掘,希望也能提供关于尼雅古城更多的信息,他们将该墓地取名为95MN1号墓葬。

当考察队员们打开墓葬群中3号古墓的棺材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棺木中覆盖着一块带有花纹的锦被,这块深蓝色的锦被,色泽艳丽,完整如新,如同百货商场陈列的样品一般;再一眼望去,棺木中仅仅裸露在表面的织锦类文物就有十几种,锦被下还有什么令人惊艳的随葬品,不得而知,但肯定随葬品是会极其丰富。

考察队员们凭经验断定,墓主人身份至少是当年当地显赫的贵族,时代约为东汉至魏晋时期。

沙漠考古的特点是眼神要准,动作要快,因为风沙随时都可能把清理好的地方再次覆盖住,强烈的日照对文物也会起破坏作用;还有,由于考察队进入沙漠时所带的水和食物有限,没有更多的考古器材供使用,不可能长时间地对墓葬内的文物进行细致清理,因此,发掘工作必须要干净利落,抢时间。同时,为了妥善保护文物,只要在打开棺盖后,确认有考古价值的,就用棉絮填实之后立即封棺,将棺椁运回乌鲁木齐再仔细研究。

清理3号墓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3号墓“打破”了另一座古墓。“打破”是一个考古学术语,意为后来的遗迹对以前遗迹的部分破坏,也就是8号墓的年代比3号墓早。

在齐东方外出的那几天时间里,王炳华带队对8号墓进行了外围清理;齐东方知道本次考古时间紧、任务重,抓紧时间办好事情后,一刻不停留地往回赶。

03 震惊天下

第二天下午,一到尼雅遗址考古营地,齐东方就和摄影师刘玉生将刚买的五星红旗升了起来,在一望无际、朔风烈烈的沙漠里甚是醒目耀眼,中方队员们也倍感骄傲自豪。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天黑后,当天从95MN1号墓葬地回来的王炳华,把齐东方拉倒一旁,诡秘地对他说:墓地中的8号墓又将有重要发现。

齐东方觉得王炳华不是太“贪”,就是走火入魔了,他认为8号墓也将跟3号墓差不多,不可能会有更大的惊喜出现。

看到齐东方不相信,王炳华立刻严肃起来,说:“8号墓今天刚刚清理出来,我只是隔缝看了一眼,就发现里面一个陶罐上有一个‘王’字,便不敢动了,只好留待明天再继续,您若不信,明天去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齐东方、王炳华等人早早赶到墓地,为慎重起见,还特意带上了摄影师,目的当然是进行8号墓的开棺工作。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按照考古工作程序,具体清理遗物时应层层照相、绘图。8号墓的顶部上散乱些木棒,杂草,照相后清开杂草,便见到了木棺顶部覆盖的毛毡毯,毡毯较厚,其上有花纹,但糟朽严重,一触即破,他们人小心翼翼地清扫、照相。处理完表层,大家准备好绘图、摄影器材,马上要开棺了。

一切准备就绪,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于志勇、吕恩国、李军、阮秋荣四人合力把棺盖抬起来。

考古队发现这墓和3号墓一样,也是个男女双人合葬木棺墓,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内容和摆放基本一致,墓内的多种纺织物,被吹进的风沙断断续续地掩埋着。

棺内女左男右,上盖织物。女性左侧有镜袋,脚下有器座、陶罐、木盆、木碗,木盆里有早已干燥了的食物。男性脚下也有器座、陶罐、木盆、木碗,但右侧有箭、箭筒、弓、弓囊。

从现状看,这墓从未扰乱过,完整显示着当年下葬时的情景,年代大体上相当于东汉末或魏晋时期。大家仔细观察、记录,紧张地绘图、照相。

除了一眼看到王炳华前一天说的那个带有“王”字墨书题记陶罐为首次发现外,8号墓和3号墓似乎也没啥大区别。

考古人员随后对墓内尸体织物上的沙土进行稍微清理,很快在中部位置、尸体肘部的织物中露出一点色彩斑斓的织锦,在沙土掩盖的所有物件中格外醒目,队员吕恩国一点点地将这块彩锦翻开,随着他手的轻轻移动,织锦不仅逐渐显露出鲜艳的蓝、白、红、黄、绿花纹,还陆续看到在蓝底白色织出的汉隶文字“国”、“东方”、“五星”等字。

最后这块织锦全部现了出来,齐东方发现从右到左隔着花纹图案织就的完整文字,居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醒目白字!

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不由得“啊”出声来,一下子全都震惊住了,在那鲜艳色彩的刺激下,齐东方更是感到一阵眩晕,完全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一幕。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回过神来的齐东方,立马意识到这事非同凡响、意义重大,赶紧从摄影师的手中抢过相机,拍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蹊跷的是,原先灰蒙蒙的天空,随后竟然下起了一阵大雨,要知道,地处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可是常年干旱无雨,下大雨简直是数十年也难遇一回,考古队根本没有做下雨的备案,只好快速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棉被盖住古墓,严防它被淋湿。

“五星”、“东方”、“中国”这是多么熟悉的字眼,这8个字连在一起即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意味着什么?2000多年前作出国运预言吗?

在场的都是见多识广的考古工作者,知道这块比成人巴掌稍大点的织锦现世将意味着什么!那绝对是举世震惊的历史级别的大发现。

大家赶紧整理、保护好现场,在随后的几天里,将3号、8号古木棺等紧急运送到乌鲁木齐,再进行仔仔细细的考古研究。

那天,在回营地的路上,王炳华微笑着问齐东方,“怎么样?昨晚我说得没错吧!”

想起了昨晚两人的悄悄话,开心不已的齐东方,非常得意、自豪地回答道:这正是我带来的运气。你看织锦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其中的“东方”是我名字, “五星”红旗是我进沙漠时带来的;我的名字、我的到来、我带的国旗和我升旗的缘故,才有我们这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这一重大发现。

大家听了,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直呼:齐队威武。

齐东方这次发掘“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过程,成为了中国考古发掘史上的一桩美谈,也是把一辈子都奉献给考古事业的齐东方,终身最难忘的一次考古经历,这一切仿佛都是冥冥之中的上天安排。

事后,考古工作者对这次出土的所有文物进行了整理、研究,有价值的文物多多,重点还是那些丝织的文物;他们发现,3号墓葬中覆盖在尸体上的大锦被细密结实,红色、黄色、绿色的花纹层层相套,织有“王侯合昏(婚)千秋万代宜子孙”的锦文。锦被下面的两位墓主人,脸上盖的纹饰艳丽的“覆面”,上有“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的汉字,身穿色彩斑斓的锦袍、锦裤、绸衣,脚上是一对绣鞋。8号墓尸身所穿的织锦衣料上有“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等吉祥话。

这些织锦一望便知是汉地所产的皇家物品,极大可能是当时中原政权对墓主人生前的赏赐,纹饰图案赏心悦目,色彩异常鲜亮,实属珍稀难得,都是国宝级文物,当然最宝贝的应是那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它中间主体部分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织锦面积不大,在云气纹、虎、瑞兽、鹤、凤凰和日、月的花纹中,赫然织出了上下两行相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汉隶字组成的锦文;织锦四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着3条白色绢带,长有21厘米,宽1.5厘米,其中3条残断。

经有关权威专家鉴定,它应该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膊(即护臂),因此命名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简称“五星锦”,为汉晋时代文物。

从图案设计、配色及制作工艺上看,“五星锦”可以说是古代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五星锦”是五重组织的经锦,其结构复杂,图案流畅,工艺精湛,是用红黄蓝白绿五套彩色经线,与一套纬线相交,经线密度高达每厘米220根,纬线密度为每厘米24根,密得离谱!普通的汉锦,循环的单组图案高度达到三五厘米就相当不错了,而五星锦的经向图案花纹循环却达到了7.4厘米的天文数字!

如此色彩绚烂、纹样诡秘、织造复杂、文字激扬、意蕴神奇的五星锦,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出土没多久就迅速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并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 (境)展览文物。它的出土被誉为 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神奇五星锦,神奇现世,一下子轰动全国,各方专家、学者纷纷介入,引经据典、皓首穷年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讨。

04 字面考究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对现代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句充满蕴意的词语,但对古人来说,它却是一句吉祥的占卜用语,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五星:古代“五星”指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和镇星,分别为现代天文学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古人发现了它们在太阳系内相对位置不变,并用它们时隐时现的变化来占验人间的吉凶祸福;说三星同时出现时,国内会打仗、百姓闹饥荒;四星同时出现,则预示着有小人横行霸道;只有五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东方,才是最吉利的星象。这应该是属于古人原始的自然崇拜现象。不过五星同聚或五星连珠的现象并不常见,一般要几十年乃至数百年才出现一次。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非常巧合的是,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尽管国旗上五星的含义与古代占星学中的五星完全不同,但从这件织锦旗上直白地读出现代字面的意义,人们更期望它预示着古老的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和强盛,因此备受国人喜爱、推崇。

东方: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是一天的开始,代表着欣欣向荣。古人为了观测方便,对广阔的天空进行“分野”,将其划分为九块,分别是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和中间,叫九野(或九天)。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昊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人们把天上的分野与地上的区域联系起来,即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古时分野中的东方大约指豫州、幽州一带,即大陆山东、北京一带。而现代意义上的东方则是地理概念,包括整个中国在内的世界之东方。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专门写过一篇《释中国》的学术论文,从古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将“中国”二字作了透彻的研究。按于省吾先生的说法,《诗经·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是指“京师、城中”的意思。考古发现实物中最早的“中国”一词,出现在陕西宝鸡县贾村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内容是“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铭文的大意是,周成王迁到了成周这个地方,然后追述周武王灭商后,在朝廷祭祀于天时说,我将从此居住在中国;所以,“中国”一词起源于周武王时期,那时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当时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位于世界的中央,所以才会有“中国”的说法。而“中国”之外的国家和民族,则被称为蛮、夷、戎、狄等。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分封的各诸侯国都自称自己的都城为“中国”,这里“中国”的含义仅仅是指诸侯国的都城。而到了汉代,“中国”一词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这时“中国”是指其统治的广大地区。

在汉代之后,“中国”逐渐演变成为正统王朝的标志,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除制定国号为天下之号外,都称自己为“中国”。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都以继承前朝而自称“中国”,以表达自己的正统地位和政权的合理性。

“中国”一词在官方对外文件中的首次出现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给日本国的国书中称:“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

万历皇帝日本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

崇祯末年,后金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建立清朝,称为“大清国”,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也自称“中国”,这时“中国”是指清朝统治的全部区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孙中山把“中华民国”的国号简称为“中国”,这时,“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概念并且广泛使用的正式名称。

尽管五星锦上的“中国”与今天我们作为国家概念、政权概念的 “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但对于炎黄子孙来说,仍然会感到十分亲切、自豪。

05 巧合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字古语,到底是啥来头?有何讲究?专家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出土五星锦的墓葬年代既然是汉晋时期,那么就到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找寻吧,结果发现:

《史记·天官书》中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汉书 天文志》中有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

《晋书 天文志》中有“五星分天之中,中国利”的文字记录;

由此可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汉晋时的普遍官方提法,甚至流行、迷信于百姓间,问题是这提法可靠吗?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历史学家为捋清“五星连珠”与王朝兴衰的感应关系,通过对历史纵向的比对发现:大禹建夏、成汤兴商、齐桓称霸、刘邦建汉、李渊灭隋等等历史大事记也恰好发端于“五星出东方”的时段里,看来确实靠谱,这好像是对“天人感应”生动形象的诠释。比如:

传说舜即位时,天空现五星连珠。

公元前1576年12月20日,水、火、木、土四星连珠(金星也在附近),夏朝灭亡,成汤成功的改朝代为商。

公元前1059年5月28日,周武王伐纣建周王朝,当时所有的行星会聚在巨蟹座45度的范围内。《竹书纪年》中有对殷末周初天象的描述:孟春六月,五纬聚房。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祗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开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他统领诸侯之际,又出现了五星连珠的天象。《宋书·天文志》:齐桓公将霸诸侯,五星聚于箕。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10月,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11月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返关中。西汉的《马王堆帛书》记载:汉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沛公至霸上。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司天监观测到五星连珠。史学家为了让后人觉得唐高祖李渊登基顺应天意,就把五星连珠出现的年份从武德二年改为武德元年。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天象呈现五星连珠,宰臣蔡京等上表称贺,宋徽宗决定发动河湟之役,收复河湟地区(河西走廊)。《宋会要辑稿·瑞异一》有记录:崇宁二年四月十九日,太史奏:五星并行黄道,考古验今,实为太平瑞应。

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农历正月初一,天空出现“日月同照,五星聚于一舍”的罕见天文奇观。乾隆见此天象,心中非常高兴,想起刚刚结束的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此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长达70年,从公元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正式打响,一直到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才宣告结束,乾隆将这片失而复得的疆域命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秉承五星连珠的吉祥天象,清朝在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南)设置设立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伊犁将军,修建伊犁九城,统治新疆全境。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奉乾隆之命,绘图纪录此罕见的天文异象,创作了长卷画作《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画卷分为二十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6 讨南羌

在考古中,人们发现五星锦并不完整,应是从整幅织锦中裁剪下来的其中一块。随后,考古工作者在同一墓主人脖子上发现一个更小的织锦残片。打开是一个裤子的形状,上织着“讨南羌 ”三个字,觉得它和五星锦有关联,拿回去进行科学比对后,发现两片织锦是来自同一块原锦,把两片织锦所含的文字连起来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在同期出土的其他织锦上,还见有类似的内容,如“琦玮并出中国大昌四夷服诛南羌乐安定与天无疆”等。与这些吉祥语有联系的史事,是《汉书·赵充国传》记载的西汉王朝的一次讨伐西羌的战争。

居住在大陆今甘肃西南部、青海及西南广大地区的羌族,是大陆古代重要的民族之一。西汉王朝建立后,这里的各个羌族部落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它们经常与匈奴结联盟,配合匈奴进袭汉朝的西部地区。

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 62年),先零羌召集今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羌族部落首领200 多人,大家搞起了“解仇交质盟诅”,这样,众多的羌族部落便以先零羌为首领,重新结成了联盟。不久羌人便派出使者向匈奴借兵,准备袭占鄯善和敦煌,切断汉朝通往西域之路。这年秋天,反叛的羌族部落对汉郡袭边塞、攻城邑、杀长吏。在这关键时刻,年近70岁的老将赵充国毛遂自荐,主动请缨率军西征平叛。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率军进至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并渡过湟水进入羌族部落聚居地。他们探得羌人部落之间结怨甚深,互相难以统属的致命要害,确定平叛的基本方针是,打击最顽固的先零羌势力,争取被胁迫屈从的部落,恩威并施,分化瓦解,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于是,赵充国就在湟水与大通河之间(今天青海河湟盆地)遍设屯田,慢慢吸纳、同化羌族诸部;期间,虽然羌人多次挑衅,但赵充国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屯田虽然很有成效,但汉宣帝觉得太慢,想出兵速战速决,老将赵充国审时度势,并不为所动,上书说服汉宣帝后,仍然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等待最有利时机。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天现祥瑞,五星并出,汉宣宗大喜,向赵充国下了诏书,说:“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高出,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经过前期的铺垫准备,决战条件业已成熟,赵充国接到皇帝命令后,选准时机,一举击溃了羌军,从而使汉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的最后胜利。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基本认定,这块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品,应该是汉宣帝为奖励出征西北的赵充国大军特意定制的,因而其上织有皇帝诏书上的占卜用语,这无疑是中央王朝为了祝祈政治、军事上顺利和成功,而将天象占辞与“讨南羌”结合起来,以图祥瑞;织造的时间应在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 60年)前后,由位于长安地区专为皇家生产用品的少府考工室生产制作。

众所周知,羌族部落位于中原地区的西方,汉代通称为“西羌”,为什么五星锦上写的是“讨南羌”而不是“讨西羌”呢?。原因估计是,赵充国大军进驻到讨羌前线的金城后,羌族部落便位于汉军的西南方向,而带头叛乱的先零羌就在汉军的南方,因此,“讨南羌”充分体现了汉军分化瓦解羌族部落的战争策略。

07 精绝国

五星锦的出处有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它怎么会出现在后期的汉晋尼雅古墓葬中呢?

这就不得不说说赵充国时期的尼雅河绿洲是个怎样的状况了。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发现西域有 36国,而精绝国就是其中之一,对照史料和考古发现,尼雅遗址就是2000多年前的精绝国遗留下来的。《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几百年后,大唐玄奘西天取经后东归时发现,传说中的精绝古国已凭空消失不见了,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废墟。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赵充国在讨南羌初期,表面上看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其实早已派出使者前往西域诸国,让各国对匈奴与羌人之间的来往提高警惕,割断匈、羌之间的联系,大家共同抗敌。其中弹丸小国精绝国正好在西域各国的正南方、羌族部落的西北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便成为赵老将军的重点联络对象。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军平定羌族部落的叛乱取得决定性胜利,一统西域,汉宣宗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大陆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鉴于精绝国在讨南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充国在“振旅而还”时,将汉宣帝特制、颁发的这件汉代最高等级的织锦奖励给了精绝国国王,估计也是汉宣帝的意思。精绝国对来自大汉皇帝奖赏的,视为至宝,并代代相传;随着王室家族的日益庞大,他们将五星锦至宝进行了分割包装,由分支族人各自精心保管传承。还有一种可能是赵老将军当场就将整幅织锦给割了,分别赐给精绝国的有功人员,相当于现在以国家名义授予的荣誉锦旗或证书。

西汉时的精绝国,在东汉时虽然归属鄯善统辖,但首官应当还是由原来的精绝王后人历代继承。根据3号、8号墓的墓葬规格,以及出土的刻有 “王”字的陶罐和织锦上的“王侯合昏”字样等判断,3号和8号两座墓的墓主人应是先后的两位精绝王,下葬的时间为东汉末到魏晋,而周围散落的则是王室其他成员的墓葬。

随着世事变迁,精绝国势力衰弱、王位虚化,他们各自手上的至宝织锦片段也不再传承,而是作为心爱之物成了陪葬品,于是,才有了今天五星锦的惊世大发现。

08 不是护膊

在后来调查的过程中,专家们又相继在其它的墓室发现了相类似的织锦,与上述所讲的一块特征雷同。专家们再次对五星锦的织物图案及其文字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此前研究资料及海内外相关出土文物的比对,最终确定了完整的五星锦图案及文字,其中文字部分还原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共21个字。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利用现代标点符号断句则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这就明示了汉宣帝讨伐南羌、一统西域的壮举,是大汉天朝睥睨天下、纵横四海的告示、宣言。

说到这里,可以得知某些专家将五星锦当成护膊,就显得很可笑了。

彩锦绑在胳膊上,边上放着弓,就说它是护膊,这个判断太“想当然”。

巴掌大的彩锦在胳膊上只能围半圈儿,用带子系上后很难固定住,对胳膊起不到多少保护作用,丝织物的保护作用远比不上皮甲铁胄,更何况五星锦乃是皇家御赐品,拿它当护膊,讲笑话不成。

09 复制

“五星锦”出土时的色彩极其鲜艳丰富,出土后会受到环境中的各种不利条件影响,温湿度、光线等都会对文物色彩产生极大影响,如果要展览,必然会对文物本身多少带来损害,因此国人基本上看不到“五星锦”的展出,它一直被保存在新疆博物馆恒温恒湿无光源的密室里。

复制对文物本身而言可以替代展览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文物复制工作如果完成,就能够代替文物向大众传递文物的信息价值,包括纹样艺术、组织结构、技术信息等,从而使文物本体处于最合适的环境中,受到最稳妥的保护。

“五星锦”出土时是以经过裁剪、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出土的这部分只是原织锦的一部分,包含的信息也不全,如果只复原护膊这一小块,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将出土残片的图案进行简单的循环重复。

但那不是复原的本意,文物复原人员和考古工作者相互配合,多方收集资料,努力还原出织锦原先的文字、图案、门幅等所有信息。

纹样、文字的复原只能算理论研究,而通过合适的机具把文物复制出来,才算是比较成功,这里面牵涉的技术问题就更为复杂,其中最关键的是织机采用什么类型,如果用现代织机仿制一块,足可以假乱真,这也是如今淘宝、拼多多上五星锦比比皆是的原因,但这不是文物工作者所想所要的。他们要用尽量接近当时的古法复原出文物来。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2013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到新疆和田考察,当地领导向其反映,五星锦收藏不在当地,和田人民都无法见到出土于本地的这件国宝,所以请求国家文物局和新疆文物局能给予帮助,找业内领域专家复制一件,给三百多万和田人民一个交代。

国宝级文物的复原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要慎重考虑,后来,国家文物局还是考虑到了新疆人民的热切诉求,在2015年特批了这件国宝级文物的复原项目。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光荣接受了这件艰巨的任务。

其实早在1997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赵丰团队就做过五星锦的图案复原,根据那时的考古发现,用现代方法复制出的织锦,文字只有前头的11个字,即“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左边部分的无文字,仅是与右边相对称的图案,复制效果不完整,还有,色泽、质地、纹理等都很一般,但也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复原五星锦的研究。

2013年,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台西汉时期的提花机模型,是当时的陪葬品,同样引起轰动。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成都博物院、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机构承担了国家指南针项目,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复原了西汉时期的勾综式提花机以及织造技术。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其核心技术就是编制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连接综眼的综线上。而这台实物模型可以由研究人员进行操作,复制出同时期的织物,为汉代织锦的原工艺复制提供了基础。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10 复原

2015年,接受了复原五星锦任务的赵丰馆长,和研究人员探讨后,决定用这台复原的汉代提花机来复原五星锦。原机具、原工艺、原技术,这就相当于还原了整个汉代的织锦技术体系,是对汉代织造技艺的集中体现。要复原这件包含了红黄蓝白绿五色的“五星锦”,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文物级别,都是丝博馆有史以来接到的复原任务中的最高规格。

2017年1月,丝博馆的技术人员罗群、刘剑前往新疆,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进行了织物信息采集和分析检测。经过对此前研究资料及海内外相关出土文物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织锦的图案及文字还原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

还有五星锦原物是50厘米宽,每厘米有220根经线,整个门幅里面有1.1万多根经线,是目前所了解的汉代织锦中密度最高的。

汉晋时期织锦用经线显花,要织出色彩斑斓的图案,几乎每织一纬,都要将所有经线有上有下地重新排列一次,织锦每多一个色,并不是增加一个排列组合,而是成倍增加,所以汉代织锦使用的颜色不会太多,三种、四种颜色已经是非常好的织锦,而五星锦由红、黄、蓝、白、绿五色的丝线织成,可谓是汉锦中颜色最多的,五色也暗含五行学说。

汉代织锦的图案不会太大,看到的大幅织锦,都是很多图案水平循环而成,一般几厘米就循环一次。尼雅遗址出土的其他织锦基本4~5厘米就循环一次,但五星锦水平循环长度达到了7.4厘米,这无疑又是对经线组合排列的极限挑战。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罗群和同事龙博据此绘制了意匠图,然后根据设定的文字图案开始穿综。10470根经线,84片花综,2片地综,研究人员历经1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的穿综工作。在穿经线时所有人都在默默许愿,千万不要断,如果其中断了一个线,所有准备都又要重新开始,因此对成语错综复杂、丝丝入扣的理解,没人会比得过他们这些亲历者。

复杂的穿综工作结束后,随即进行织造, 1万多根经线分5个颜色,红黄蓝白绿,分立体几层排列,一色在表,四色在后。每次开口,2000多根在上,8000多根在下,蔚为壮观。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由于采用了多达86个的综片,其所占的位置很长,第一片综片和最后一片综片间隔了一米多的直线距离,提花时,随着综片的提落,经线的上下交替变得相当复杂,虽然第一片综片提起时开口是很清晰的,而最后一片综片提起时,前面的开口相对就很模糊了,穿梭困难且极其容易出现差错,很考验织者的耐心和水平。

好在他们不断改进,细心操作,最终出来的织物,手感柔软,图案立体,色彩鲜艳,完全达到了汉代织物的水准,代表汉代最高织造水准的五星锦复原终获成功。从前期研究、准备、装造,到后期的穿综及织造,历时真正三年多,为了国宝的仿真复原,他们真的是拼了。

2018年5月20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的“五星锦”复原项目中期汇报会上,1995年尼雅考古的亲历者齐东方、李军(已是新疆文物局副局长了)看到复原后的“五星锦”时,也是难掩兴奋,热泪盈眶。

纺织一直是中国古代的高科技门类,国丝馆还将进行后续研究,继续探寻“五星锦”所用蚕丝的产地以及尝试复原汉代织锦复杂而生动的植物染色工艺,依然活多多。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11 与天无极

震惊中外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西域汉代文物中的极品,也是世界天文学史、科技史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到五星红旗,它们一前一后,跨越千年时空,万里河山,汇聚在一起,是无法用巧合一词解释的通,只能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正走在伟大复兴、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五星利中国,它是华夏民族美好信念的延续,它是5000年历史传承的见证,它是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足迹,更是对中国美好前程的预示。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从现在科学角度出发,经过天文学家研究,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五星聚会的理想周期为516.33年,科学家们通过五星连一线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再次出现五星聚会东方的天文奇观,结合当下蓬勃发展的国运,中国已将再次伟大,昂然屹立于东方,想想就心潮彭拜。

天助、人助、自助,我们万众一心,高举五星红旗,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国,加油!加油,中国!

一块巴掌大的织锦在新疆出土,立马成为国宝中的国宝,蕴意大了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