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水河县骡马集市上的“桥牙子”

清水河县的骡马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蒙汉互市之时。明末长城杀虎口外的蒙古土默特部有成千上万的牛马羊驼,拥有充盈的皮毛肉食,毛皮用不尽,却极度短缺布帛、粮食、茶叶、铁锅、手工制品……首邻阿勒坦汗曾屡向明王朝求贡互市,然而屡遭明王朝严拒。

阿勒坦汗就屡屡率众杀进中原,掳掠一些粮食布帛,以解土默特部众衣食渴求,那时,阿勒坦汗部众,经常从杀虎口进进出出。到了明隆庆四年(1570年),明廷终于答应与强悍的阿拉坦汗“通贡互市”,1571年漠南蒙古草原部首邻阿勒坦汗接受明政府“顺义王”封号,与明廷订立信守和平的规约十三条,这就是著名的“隆庆议和”。自此明蒙化干戈为玉帛,蒙汉友好互市。明政府在长城各镇东自宣大,西至延宁,开辟了张家口、新平堡、得胜堡、水泉营等互市场所。

蒙汉互市之时蒙古人带着骡、马、牛、羊等牲畜,驮着奶食,药材、皮毛、肉类;汉人赶着车队,拉着小米,稻谷、盐巴、山茶、布匹在蒙汉边界明长城水泉堡红门口互相贸易。其中为民市的水泉营在今山西省北部的偏关县境内,与清水河县北堡乡毗邻。至今水泉营外的红门口互市遗址仍然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故事,一队队军旅,商贾出没于长城脚下,出没于一道道峡谷隘口,去完成他们想完成的生意。

清代至民国初年时,随着清康熙四公主经营多年及旅蒙晋商的辐射、带动下,清水河的农业、商业、文化得到良好发展,当时“本街商号约有六十余户,以山西人为主,加以当时庆享升平,无苛捐杂税之剥削,铺殷户实,比比皆是,商业的繁荣,可谓登峰造极。(1)”,当时骡马交易多在庙会期间进行,每年四月十八日为古城坡庙会、五月二十五日为雷胡坡庙会、六月十三日为小庙村庙会,庙会期间“刑牲演剧,用答神庥,举国士女、商民,无不咸往游观(2)”。民国中期后,随着军阀混战,盗匪肆虐,日寇侵略县境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骡马集市也因此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庙会发生了变化,去掉旧时带有迷信色彩的祈祷活动,而以物资交流、骡马交易、配以文艺节目为主要内容。文革时期,物资交流会曾一度停办,骡马集市也因此中断。1983年城关举办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后规模发展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丰富,2006年城关物资交流大会正式更名为长城文化节,其主要内容为商品交易、文艺表演、骡马互市三部分,会期一般都是七天至九天,历年来清水河县城关镇的物资交流大会会场设在今第三小学的操场,前来交易的商民众多。骡马市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交易,如今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里的骡马市场规模日渐衰落,原清水河县城关物资流会的骡马集市已经消失,只有乡下的交流会和庙会才可看到。

清水河县骡马集市上的“桥牙子”

交流会期其间,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将自家要交易的骡马牵来会场。卖主招睐顾客,热情介绍,成群的商客往来穿梭,在衣袖里、衣襟下捏手指暗示行价,热闹非凡,盛况空前。每年这几天,将会有数百头牛、驴、骡、马涌进交流会现场,完成交易。

有商品交易,就需要有协调卖买双方的人,这类人称居间商,在清水河县地区叫“中介人”或“搭帮的”亦或“说合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买空卖空”,即本人不经营任何商品,专门为交易双方做中介人,推荐商品并协调价格促成交易,自己从买卖双方中获取一定利润。

在骡马集市中,协调买卖双方成交的居间商叫“桥牙子”。顾名思义,桥牙分为桥和牙,“桥”指的是市场,过去在归化城一带牲畜交易市场俗称“桥”。作为市场的“桥”或便是由呼和浩特市牛桥引伸而来。

“牛桥长七丈三,宽七尺,下有三个拱形涵洞,是一座石桥,正式的名字叫庆凯桥,由归化城经营花园的大财主(董家花园的主人)出力,关帝庙的巨庆和尚与归化各商家集资出钱,为迎接康熙皇帝征讨葛尔丹凯旋归来而建。”

庆凯桥两岸地势开阔,建成后买卖牛的人常在此聚首,久而久之便形成定规,做牛的生意就只能在这里经营,于是庆凯桥一带就成了买卖牛的专门市场。当某个人牵一头牛在街上走,朋友问他:“到哪里去?”他说:“上牛桥”大家就知道他是去卖牛了(3)。

慢慢地,归化城的牲口贩子、皮毛商号都在庆凯桥两岸后沙滩、西河沿一带交易牛羊、皮毛,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牛桥。每日清晨,这里牛羊成群,人头攒动,人喧马嘶好不热闹,成为中国西北最大的牲口交易市场,从牛桥开始,后来归绥老城的桥一般专指牲畜市场,是专卖马、牛、羊、骆驼的市场。这就是归化城“桥”的来历。这样,土默川一带的牙行和“桥”(也就是市场)就挂上了。

“牙”本为“互”字,因字形相近,唐代起被误写成“牙”而沿袭。牙即为“牙行”,一种早期的中介,也是延续至今自一种特殊而古老的交易方法。桥“牙行”是牲畜交易过程中专门为买卖双方说合“生意”并抽取佣金的人。“牙行”一词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呼,汉代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以后称为“牙行”,后来亦称“牙人”“牙纪”“牙子”“牙商”“牙郎”“互郎”“侩"等。

“桥牙子”不仅从成交双方抽取酬金,更重要的是在“搞价”中暗中索利,即获取售购价格差。“桥牙子”所以能取得售购价格差,依靠的是牲畜交易市场上的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搞价方式。人们把这种搞价方式称为“握捉”或“捏捉”。当买主看中要买的牲畜后,买卖双方不公开议价,而靠“桥牙子”在双方间通过一番衣襟底下捏手指的讨价还价,达到双方认可终而成交。直到成交后,买主与卖主也不言明价格。买主按自己与“桥牙”认可的价格将款付给“桥牙”,“桥牙子”按卖主认可的价格交款。

在这种交易方式中,买主与卖主并不知道双方成交的实际价格,也无需知道,因为他们付出、收到的都是自己认可的款数,虽然买卖双方心里都清楚自己付出、收到的并不是实际成交价,但都情愿承认这一事实。

“桥牙”里面学问颇大。首先要能说会道,嘴皮子麻利。其次要懂牲畜的口齿(岁数)和特点。一般来说,四六口是牲畜最强壮的年龄,也就是指牲畜四至六岁,中渠平十岁零,牙上面的一圈一圈的渠磨平了,就说明老了。捏价时衣襟下搞价方式是握手指头议价,口中随所握指头笼统喊价,如“这个整的,加这零的”之类。这种搞价方式只有双方心里明白,第三者既看不见,也听不明白“这个”到底是多少。

指头所代数码,在民间较为普遍流行。即:拇指单伸为一,食指、中指并举为二;食指、中指、无名指并举为三;拇指曲、四指伸为四;五指并举为五;拇指与小指伸为六;拇指、食指、中指合而为七(俗称圪撮)拇指与食指叉开为八;食指圈曲为九;五指翻番为十。五个指头既可代表个位数又可代表十位、百位、千位至于具体表示数额,就需按当时的市价而定。如当时一头骡子可卖数百元,那整数即为百位数。如市价为数千元,那整数即为千位数。

清水河县骡马集市上的“桥牙子”

在牙行中,对十个数字有特殊称谓,民间叫这种称谓为“黑国语”。因为一般人不懂这种牙语,再加牙子们故作深奥的报数法,从而即使成交后牙子喊出价格,别人也听不懂究竟是多少,即(一)溜(二)欻(三)拼(四)瞎子(五)拐子(六)挠子(七)猴子(八)乔(九)弯(十)圪暸,外行人确实很难确切破译。

好桥牙看骡马不用看牙口,就知道这是几岁口,看眼睛就知道骡马是否有病。有的桥牙子专跑山西河曲、偏关,蒙地达茂旗、四子王旗挑瘦弱的骡马买,牵回自己的棚圈里喂上细料,一个月就能把瘦的骡马喂得膘肥体壮,一出手就能翻一番的价,但这就偏向“贩牲畜”的行当了。

牲畜集市上,买卖双方同意“桥牙”作中间人,“桥牙”就开始出手,看牲口的牙口、槽道、蹄胯等,先在卖方的袖口里捏要价,再到买方的袖口里捏给价,经过几次袖口里捏价,多数能够成交。“牙行”从买卖双方各抽取交易费,这叫“牙钱”。成交后的牲畜在身上画圈标记,告诉人们此牲畜已交易,就没有人再谈论了,如此一桩买卖就达成了。

多少年一晃而过,如今农村种田大多数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曾经作为种田主力的牛马驴骡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牲畜集中交易市场也成为不多见的图画了。我隐约感受到,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整理出来,诉说一段清水河骡马互市的历史,“桥牙子”的由来,“桥牙子”文化,是对渐行渐远的牲畜集市的最大的纪念。

注:

(1)(2)乔继延撰《清水河县概略》,原载于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4至5月《绥远民国日报》第四版

(3)邓九刚著《归绥老城的“桥”与“牙”》

作者:白文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