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土默特之魂——阿勒坦汗

土默特之魂——阿勒坦汗

土默特之声欢迎您

土默特之魂—— 阿勒坦汗

作者:张 贵

阿勒坦汗出生于正德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 1508年),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世孙。公元 1532年 ,阿勒坦汗统率土默特万户驻牧大青山、丰州滩。阿勒坦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包头古代历史中欲挽天河的人物。

兴建村镇开发土默川

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包头故地时本是游牧经济,人不耕织,地无他产。明代诗人李梦阳《云中曲》中称:“黑帽健儿黄貉袭,匹马追奔紫塞头。相逢不肯通姓名,但称家住古云州(辖今包头地域)。”阿勒坦汗驻牧大青山和土默川后逐步学习汉族定居农耕,发展农牧。他亲自用二牛犋,耕田种谷、黍等农作物。而且下令建板升,即汉民居住的村镇,令其锄耨。包头故地汉民在明初被迁移千里之外的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可是到公元1570年,大小板升汉民达5万人。公元 1583年汉民已近10万人。汉民流人土默川原因有三:

一是阿勒坦汗在与明朝战争中大量掠夺汉民。“掠获人口之先头抵达乌兰木仑河,而其后尾还未离开长城”(《阿勒坦汗》)。在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上题记中有一山西代州崞县保寨在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年)被土默特部攻破,段希濂全家65口被杀或外逃,段希濂家有5 口 人 被 “恩人达耳汗”带到丰州滩安置生活。题记还写着“临行路上好难,不由两眼流泪,受苦无人知道,儿女不知那厢。”这可谓最早的“走西口”。阿勒坦汗用掠夺来的汉民来发展农业,开发土默川。

二是阿勒坦汗奖励农耕,吸引汉民流人。《筹辽硕画》记载:“尝秘闻外人言,一向特伯虏杀我耳。今闻虏筑板升以居我,推衣食以养我。岁种地,不过粟一囊(袋 )草数束,别无差役以扰我。而又有旧时虏去人口,有亲戚朋友以看顾我,我与其死于饥饿,作枵腹鬼,死于兵刃,作断头鬼,而无宁随虏去,犹可得活命也。”从此看出如果不是阿勒坦汗采取低赋轻役的政策,农民是不会自愿到丰州滩的。

三是阿勒坦汗利用亡命的白莲教徒筑板升,修水利,耕农田。白莲教徒丘富等逃亡投奔阿勒坦汗,为他起楼房极为壮丽,置农具种禾。阿勒坦汗与他称刎颈之交,还给他起名为一克喇把,进为酋长。逃 亡 者 “互相延引,党众至数千,虏割板升地家焉。自是以后,亡命者窟板升,开云中、丰州地万顷 ,连村数百,驱华人耕田输栗,反资虏用。所居为城廓宫室,极壮丽”( 《万历武功录 俺答传》)。

阿勒坦汗开发土默川发展农业、手工业,蒙汉人民饮食语言相通,出现“时雨既降沙草肥,丁男释甲操锄犁。夫耕妇馇朝复暮,荜门鸡犬皆相依。”(明代方逢时《塞上吟》)的景象。今日土默川千里莺啼绿,万顷麦花香的奠基者就是阿勒坦汗。

通贡互市受封顺义王

阿勒坦汗驻牧丰州滩后,与明政府连年发生战争,将今山西保德至居庸关的长城毁掉。公元1550年阿勒坦汗率军直人古北口,兵临北京城下,前锋700余骑进至安定门的北教场口,明政府答应通贡互市才撤离京城。

土默特蒙古族为什么要求通贡互市呢?因为虽然土默特川开伐发展了农业 ,但远远不能满足蒙古族的基本生活需要,没有布帛毡袭无法度过炎热的夏天,没有铁锅煮不成饭,“一日无茶,则病且死”。蒙古族希望互市用马、羊等换取生活必需品。而明政府中有人认为“以堂堂天朝而下与边臣互市,冠履倒置。”通贡亦是蒙古族和中原王朝政治经济的联系的形式。公元 1541年,阿勒坦汗就向明政府表示:“果许贡……即约束其下,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塞外,永不相犯”(《明世宗实录》卷251)。明朝政府则认为“其请贡不可信”,一再拒绝。这样,明边境无一日安宁,阿勒坦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明军亦多次袭击丰州滩,纵火烧板升居室,夺其牛、羊。塞外已是 “城边沙草浩漫漫,白骨棱棱草间积”。

公元 1570年,阿勒坦汗与明政府的关系发生转机是阿勒坦汗的孙子把汉那吉投奔明朝。把汉那吉从小是祖母抚养长大,把汉那吉走后,祖母整天哭泣,“我不能没有孙子,如果中国要我的头,我就用头换回孙子!”于是阿勒坦汗率十万大军至明边境。明政府乘机提出将亡命丰州滩的白莲教首交出,可放把汉那吉返回。阿勒坦汗答应了明政府的要求。

公元 1571年 5月 21,往日沙场得胜堡(大同北)高筑晾马台,广设黄帏蓝帐,在喧天鼓乐声中,阿勒坦汗受封明政府顺义王,还有65人被授予都督同知、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等。明穆宗下诏称:“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寓内。”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实现通贡互市。蒙古部如有犯边阿勒坦汗严加处治。公 元 1578年 ,银定台吉所部盗边,阿勒坦汗罚羊千只,马 200匹,骆驼 2 峰。从 此 “东延袤五千余里无烽火警,行人不持弓矢,近疆水陆屯田垦治如内地。墩台哨望之随卒,以渐撤去。所省粮饱,岁不下数十万石”(焦 竑 《国朝献征录 通贡传》)

娶三娘子美岱召佞佛

公元 1570年,阿勒坦汗与三娘子成婚,不仅因为三娘子是窈窕淑女,“宠冠穹庐第一流”,而且识字,善骑射,使辅佐阿勒坦汗之人。次年,三娘子力主与明政府通贡互市,阿勒坦汗受封义王。公元 1572年,阿勒坦汗选定阴山之前黄河之滨的吉祥地(今美岱召),建筑汗乃敖日登(汗廷)。汗乃敖日登即今美岱召内的琉璃殿。公元 1575年,韩乃敖日登建成,阿勒坦汗向明政府乞佛像、癖缎,求赐名福化。美岱召成为阿勒坦汗廷和佞佛之地。

公元 1578年,阿勒坦汗和三娘子在青海与西藏的哲蚌寺法台索南嘉措相会阿勒坦汗尊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后追奉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为一世喇嘛,其转世活佛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达赖喇嘛亦赐阿勒坦汗为“转千金法轮咱克瓦尔第彻辰汗”。从此,阿勒坦汗成为神的化身。

阿勒坦汗飯依佛教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巩固阿勒坦汗的政治地位。当 时 “套部分四十二枝,各相雄长”(《明史 鞑靼传》卷 32)。阿勒坦汗所属各部争权夺利各据一方。用喇嘛教达到统一思想。二 、当 时 “听番僧言”“乞佛像”成为一种期盼和平的信息。明政府亦认为听番僧言可戒杀掠,所以,每当阿勒坦汗请赐番经、佛像、派喇嘛时,明政府即认为阿勒坦汗是求和的表示,给予应准。三、喇嘛教代替萨满教符合人民愿望。蒙古族原信仰萨满教,无节制的宰杀牲畜供奉,并用人和畜牲殉葬。而喇嘛教规定:“每月持斋三日,禁止杀牲渔猎”(《蒙古源流笺证》)。

阿勒坦汗皈依佛教亦是“由于其妻三娘子”(魏 源 《圣武记》)。阿勒坦汗去世后,汗乃敖日登扩建为藏传佛教寺院,名为灵觉寺。后因麦达力喇嘛在此坐床改称美岱召。

一代英豪归葬宝丰山

万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 1582),阿勒坦汗在黄河之滨逝世。阿勒坦诺门汗之遗体究竟应安葬于何地,由汉人术士,询满珠锡里呼图克图达赖喇嘛躬自卜其凶吉,依其宝卦葬于哈尔古纳山(即今美岱召背后之宝丰山)。

公元 1585年 ,三娘子为给阿勒坦汗祭葬邀请的三世达赖来到土默特部。三世达赖到宝丰山下说:“似此无价之宝,尔等何弃抛于地?”于是三娘子将阿勒坦汗的遗体取出火化,乃显出神奇,捡获舍利子无数。.将骨灰安葬宝丰山,在今美岱召琉璃殿门前西侧建白塔存放舍利子。可惜战乱中塔毁舍利子也不知去向。

阿勒坦汗死后第二年驻牧在今土默特的把汉那吉坠马身亡,其妻大成妣吉驻牧富饶的土默川。她将阿勒坦汗的汗乃敖日登扩建为喇嘛教寺院,三娘子移居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公元 1606年,建起弥勒殿、天王殿和泰和门,请西藏麦达力喇嘛为弥勒佛开光。同时,建立麦达力住的藏式住居,后改为乃琼庙。原汗乃敖日登(现称琉璃殿)亦塑三世佛,形成完整格局的藏传佛教寺院。

明末清初多次战乱而美岱召幸存。阿勒坦的第八世孙喇嘛札布因帮助清军镇压新疆战乱有功,被封为辅国公。原美岱召内台吉府成为公爷府。宝丰山成为阿勒坦汗世家的祖坟。辅国公坟茔按圆形排列,由正北按逆时针遂代安葬,坟内全为火葬墓。因此,美岱召又由寺院改为家庙,改灵觉寺为寿灵寺。美岱召保存基本完好,阿勒坦汗及其后裔有一安歇之地。

阿勒坦汗是一位政治家,他通过通贡互市缓和了与明政府的矛盾。他利用宗教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重视农业,吸引汉民开伐土默川。他还非常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叫他的弟子学习汉文,学孝经。言 明 “以大明律绳其下”(《俺达后志》)。阿勒坦汗也是一位军事家,他原为土默特万户首领,后以其军事才能逐渐成为整个右翼三万户的首领。他令僧道丐人,侦明政府边情,或入京师,每次对明战争他都知明军虚实。“俺答每次欲盗边,先击牛酒,全 (赵全)众计定乃行。以全众熟知险隘厄塞,又华人得先驱谍视,故边将不能防”(《明史 鞑靼传》)。

今日包头地域曾多为阿勒坦汗的驻牧地,草原钢城的儿女不应忘记阿勒坦汗,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勒坦汗“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

转载自《塞外城寺-美岱召》

扫码获取“土默特之声”更多精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