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你的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让你的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01

关于惯着孩子,我的一位邻居就惯出了水平。

他家的独子从小要啥就给啥、想啥就做啥,一定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无论多么出格的事情,做出来父母都会原谅,一丁点管教的意思都没有。

最著名的一次,是妈妈刚刚把饭做熟,孩子就把一泡尿痛痛快快都撒到了锅里。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家人不但不生气,还哈哈大笑。

这种事本来别人是不知道的,但他的父母把这事当成笑话,逢人便讲,像孩子考了一百分一样荣耀。

长大后,孩子更是经常调皮惹祸,不断被人找上门来,父母不断帮着擦屁股,但从来没有想过要严格管他。

最后,听说他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终于出了点不大不小的事,“进去”了。

相信在里面,肯定没有人惯着他了,相信现在他的父母,肯定心中会有悔意。

02

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郭德纲教育儿子的方式,并引用了郭德纲的原话:

“你把他骂够了,他出去之后就没有人再骂他了。”

虽然我在文章中特意解释,郭德纲所说的“骂”,指的是对孩子犯错误的严格管理和惩罚,指的是给孩子从小立规矩,遵守规则,并不是说天天无缘无故骂孩子,但仍然有读者觉得这样做并不恰当。

有读者留言说,难道家不是温暖的地方吗?非要骂才是管教吗?都什么年代了还延续这种方式?

这实在是错误地理解了家庭温暖的含义,也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严肃性。

有另一位读者留言对其进行反驳,深得吾心:

我给孩子说的话就是,社会不是你妈,没人会惯着你!

03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品,跟他吃顿饭就知道了。

如果一个孩子吃饭时喜欢挑来跳去,吃饭很大声,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巴不得全放在自己碗里,碗里还有剩菜时,又去夹一筷子......

说明这样的孩子有失教养,还是个自私的人。

在吃的面前都自私的孩子,长大了能有多大概率是孝顺的呢?

我们都说韩国将尊老爱幼,践行的比较彻底,从他们吃饭就能看出来。

韩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像是长者。

在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

完毕,还得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

“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盛的饭菜!”

正因为注重餐桌上的规矩,他们的尊老一直做的很好。

04

饭桌上的事情,虽然小,却能反映出很多东西,正如露珠虽小,却映射出世界的虹霓万千。

孩子在餐桌上的贪吃事小,但规矩事大,如果规矩坏了,那孩子什么规矩能遵守?

古人从很小就开始教导子女规矩,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现在的父母越来越不看重规矩,不孝顺的子女也越来越多了。

大多数父母喜欢口头教育,却难做到真正的教化,让孩子真正地去体会规矩。

比如孩子把手中的糖给你,你很高兴地说:“宝贝真棒,你自己吃就可以了”,这就拒绝了孩子的一番“好意”。

很可能你的拒绝会让孩子认为,妈妈不需要,那我下次就不给了;或者下次给也只是为了得到你的夸奖,装装样子。

有些规矩如果不让孩子遵守,那他会觉得没必要。

所以,上菜时,要把好菜放在长辈面前;长辈没动筷子前,孩子不能动筷子;全家人没齐时也不能动筷子。

这件事情虽小,却让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顺长辈是必须要做的事。

让你的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05

对孩子最大的爱,是让他明白这个社会的规则,让他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毕竟,孩子将来要活在这个社会当中,而不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

火车10点开,不会等你到10点零1分,晚一点儿都不行。

步入职场,同事不会把饭端到你的桌子上,老板不会给你定闹钟。

没赶上饭点儿只能饿着,天天迟到只会被炒鱿鱼。

每一位家长都承担着两种角色,既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严格。

刘墉对孙子孙女说得好:

只要上课,就不能撒娇耍赖。

爷爷很慈祥,爷爷老师很严格。

家里很轻松,家里的教室很严肃。

告诉孩子这个社会的规则,让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真正的爱,才是理性的爱。

总是让孩子活在自己的羽翼下,无条件地对孩子纵容,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在给孩子人生的路上挖坑。

让你的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电影《寄生虫》中曾说道:“钱就是熨斗,能把一切熨平。”

这话说的很现实,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确实如此。

在这个世上,没有人是不食烟火的圣人。手里有钱,不仅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更多的是给自己带来一份安全感……

这份安心,是家里人生病吃药时,自己能拿出钱救命的底气;

这份安心,是看到商场里的东西,自己能果断买下来的能力。

这世上没有谁能让你依靠一辈子,到最后凡事还是要靠自己。只有你自己凭本事赚来的钱,才真正靠得住。

让你的孩子学会和这个社会相处,才是懂得爱孩子的父母

谈钱并不俗气,而那些为了赚钱拼尽全力的人,也是真的有本事。

因为他们足够有远见,懂得为将来铺后路。他们也足够自律,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该存下来。

出走半生,愿你物质富足,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世事无常,各种未知,生活随时都会给你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很好:

这世间,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

纵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自小家境贫寒,随着母亲过起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受人冷眼相待,食不果腹。

年少的他,一心向学,日日挑灯夜读,凭着过人的才能,终于高中了进士。

可上天并未因此善待他,中进士以后,因直言劝谏,遭到他人陷害,一再遭遇贬嫡。

可尽管如此,范仲淹却从未抱怨过什么,一如既往地坦然笑对人间百态。

面对人生的苦难,范仲淹依旧苦中作乐,总能在困境中发现人生的乐趣。

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苦甜参半。

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有苦有甜。

入口觉得苦涩,待细品后,方能渐渐发现它的甘甜。

也唯有经历过苦,才更能懂得甜的可贵。

就像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体会苦,然后特别甜。”

无论何种苦难,你从中经历的是苦是甜,或喜或悲,都是你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哪怕有再多不如意,请相信,人生就如喝茶一般,越往下喝,终会苦尽甘来。

岁月匆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百年过后,终归尘土。

既然如此,何不放下心中的枷锁,开开心心地活呢?

一路走来不容易,无论过程如何,我们所有的经历,其中的千般滋味,都是人生中无可复制的回忆。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不负这短暂绚烂的一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