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你的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懂得愛孩子的父母

讓你的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懂得愛孩子的父母

01

關于慣着孩子,我的一位鄰居就慣出了水準。

他家的獨子從小要啥就給啥、想啥就做啥,一定是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無論多麼出格的事情,做出來父母都會原諒,一丁點管教的意思都沒有。

最著名的一次,是媽媽剛剛把飯做熟,孩子就把一泡尿痛痛快快都撒到了鍋裡。

令人難以了解的是,一家人不但不生氣,還哈哈大笑。

這種事本來别人是不知道的,但他的父母把這事當成笑話,逢人便講,像孩子考了一百分一樣榮耀。

長大後,孩子更是經常調皮惹禍,不斷被人找上門來,父母不斷幫着擦屁股,但從來沒有想過要嚴格管他。

最後,聽說他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終于出了點不大不小的事,“進去”了。

相信在裡面,肯定沒有人慣着他了,相信現在他的父母,肯定心中會有悔意。

02

在前幾天的文章中,我提到了郭德綱教育兒子的方式,并引用了郭德綱的原話:

“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了。”

雖然我在文章中特意解釋,郭德綱所說的“罵”,指的是對孩子犯錯誤的嚴格管理和懲罰,指的是給孩子從小立規矩,遵守規則,并不是說天天無緣無故罵孩子,但仍然有讀者覺得這樣做并不恰當。

有讀者留言說,難道家不是溫暖的地方嗎?非要罵才是管教嗎?都什麼年代了還延續這種方式?

這實在是錯誤地了解了家庭溫暖的含義,也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嚴肅性。

有另一位讀者留言對其進行反駁,深得吾心:

我給孩子說的話就是,社會不是你媽,沒人會慣着你!

03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品,跟他吃頓飯就知道了。

如果一個孩子吃飯時喜歡挑來跳去,吃飯很大聲,看到自己喜歡的菜,巴不得全放在自己碗裡,碗裡還有剩菜時,又去夾一筷子......

說明這樣的孩子有失教養,還是個自私的人。

在吃的面前都自私的孩子,長大了能有多大機率是孝順的呢?

我們都說南韓将尊老愛幼,踐行的比較徹底,從他們吃飯就能看出來。

南韓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長者。

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内的人盛飯端飯添飯。

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

“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一頓豐盛的飯菜!”

正因為注重餐桌上的規矩,他們的尊老一直做的很好。

04

飯桌上的事情,雖然小,卻能反映出很多東西,正如露珠雖小,卻映射出世界的虹霓萬千。

孩子在餐桌上的貪吃事小,但規矩事大,如果規矩壞了,那孩子什麼規矩能遵守?

古人從很小就開始教導子女規矩,是有一定道理的,隻是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看重規矩,不孝順的子女也越來越多了。

大多數父母喜歡口頭教育,卻難做到真正的教化,讓孩子真正地去體會規矩。

比如孩子把手中的糖給你,你很高興地說:“寶貝真棒,你自己吃就可以了”,這就拒絕了孩子的一番“好意”。

很可能你的拒絕會讓孩子認為,媽媽不需要,那我下次就不給了;或者下次給也隻是為了得到你的誇獎,裝裝樣子。

有些規矩如果不讓孩子遵守,那他會覺得沒必要。

是以,上菜時,要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長輩沒動筷子前,孩子不能動筷子;全家人沒齊時也不能動筷子。

這件事情雖小,卻讓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順長輩是必須要做的事。

讓你的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懂得愛孩子的父母

05

對孩子最大的愛,是讓他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讓他更好的适應這個社會。

畢竟,孩子将來要活在這個社會當中,而不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

火車10點開,不會等你到10點零1分,晚一點兒都不行。

步入職場,同僚不會把飯端到你的桌子上,老闆不會給你定鬧鐘。

沒趕上飯點兒隻能餓着,天天遲到隻會被炒鱿魚。

每一位家長都承擔着兩種角色,既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又要讓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嚴格。

劉墉對孫子孫女說得好:

隻要上課,就不能撒嬌耍賴。

爺爺很慈祥,爺爺老師很嚴格。

家裡很輕松,家裡的教室很嚴肅。

告訴孩子這個社會的規則,讓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真正的愛,才是理性的愛。

總是讓孩子活在自己的羽翼下,無條件地對孩子縱容,表面上是愛孩子,實際上是在給孩子人生的路上挖坑。

讓你的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懂得愛孩子的父母

電影《寄生蟲》中曾說道:“錢就是熨鬥,能把一切熨平。”

這話說的很現實,仔細品味,就會發現确實如此。

在這個世上,沒有人是不食煙火的聖人。手裡有錢,不僅能解決最起碼的溫飽,更多的是給自己帶來一份安全感……

這份安心,是家裡人生病吃藥時,自己能拿出錢救命的底氣;

這份安心,是看到商場裡的東西,自己能果斷買下來的能力。

這世上沒有誰能讓你依靠一輩子,到最後凡事還是要靠自己。隻有你自己憑本事賺來的錢,才真正靠得住。

讓你的孩子學會和這個社會相處,才是懂得愛孩子的父母

談錢并不俗氣,而那些為了賺錢拼盡全力的人,也是真的有本事。

因為他們足夠有遠見,懂得為将來鋪後路。他們也足夠自律,知道什麼錢該花,什麼錢該存下來。

出走半生,願你物質富足,手有餘糧,心中不慌。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世事無常,各種未知,生活随時都會給你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很好:

這世間,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

縱觀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

自小家境貧寒,随着母親過起寄人籬下的生活,常常受人冷眼相待,食不果腹。

年少的他,一心向學,日日挑燈夜讀,憑着過人的才能,終于高中了進士。

可上天并未是以善待他,中進士以後,因直言勸谏,遭到他人陷害,一再遭遇貶嫡。

可盡管如此,範仲淹卻從未抱怨過什麼,一如既往地坦然笑對人間百态。

面對人生的苦難,範仲淹依舊苦中作樂,總能在困境中發現人生的樂趣。

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苦甜參半。

其實,人生,就像一杯茶,有苦有甜。

入口覺得苦澀,待細品後,方能漸漸發現它的甘甜。

也唯有經曆過苦,才更能懂得甜的可貴。

就像有段話是這麼說的:

“活着特别好,特别有趣。可以體會苦,然後特别甜。”

無論何種苦難,你從中經曆的是苦是甜,或喜或悲,都是你人生中的寶貴财富。

哪怕有再多不如意,請相信,人生就如喝茶一般,越往下喝,終會苦盡甘來。

歲月匆匆,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百年過後,終歸塵土。

既然如此,何不放下心中的枷鎖,開開心心地活呢?

一路走來不容易,無論過程如何,我們所有的經曆,其中的千般滋味,都是人生中無可複制的回憶。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認真過好當下的每一天,不負這短暫絢爛的一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