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挑战宁德时代,“汽车狂人”魏建军的锂电冲刺IPO

动力电池的市场竞争中,还在不断有新的入局者,拥有整车企业“基因”的蜂巢能源,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拟登陆科创板,上市辅导券商为中信证券,会计师事务所为毕马威(KPMG)。在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里面,仅成立三年的蜂巢能源其实来头不小。蜂巢能源原本是长城汽车旗下的一个部门,2018年2月,独立注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8年10月,长城汽车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以7.9亿元对价,将所持全资子公司蜂巢能源100%股权转让给保定市瑞茂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至此,蜂巢能源从长城汽车中剥离出去,转到上市公司大股东魏建军名下。

挑战宁德时代,“汽车狂人”魏建军的锂电冲刺IPO

传统汽车人魏建军魏建军、李书福和王传福等都是中国汽车民营势力的代表人,经历并受益于中国汽车业的黄金年代,带领各自企业从夹缝中寻求出路,进而在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崭露头角。1976年,保定市南大园任命公社成立一家农机修造站,1979年换上了“长城汽车改装厂”的牌子,成为当时民营造车大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民营企业。但是由于竞争激烈,长城的经营并不容易,当时,长城汽车负债高达200万元。1990年,年仅26岁的魏建军临危受命,掌舵濒临破产的长城汽车。初出茅庐,魏建军通过改装农用车等,让长城恢复了正常运转。后来从改装跨入制造,1995年9月,魏建军将目光聚焦到皮卡上,长城皮卡1996年上市,1998年销售了5,700辆,1999年则超过了13,000辆,低调地坐稳了皮卡销量冠军的宝座,并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此时由于改制政策,魏建军又获得了22%的股权,长城汽车成为产权明晰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魏建军又将如炬的目光投向了远方。在皮卡不能进城的情况下,2000年,长城成立了最早的产品开发部,控股组建发动机公司,开发越野车。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故事,魏建军惊天豪赌,创立哈弗,通过聚焦SUV战略,让长城与吉利和长安并列,形成自主三强格局。2010年-2015年,魏建军坚持的聚焦SUV战略,赶上了中国SUV超高速发展的风口,长城汽车占领了10万-15万国民SUV的市场,哈弗品牌成为中国SUV第一品牌。2016年,长城汽车销售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哈弗H6月销甚至超过8万辆,越过五菱宏光,夺得中国汽车榜第一名,成为一代神车,多年蝉联SUV年度销冠。2021年,长城销售汽车1280993辆,同比增长15.2%,创历史新高,只比自主一哥吉利少了4万辆,稳坐SUV市场多年老大之位。长城汽车的靓丽业绩表现也让魏建军身家水涨船高。

挑战宁德时代,“汽车狂人”魏建军的锂电冲刺IPO

根据2021年的胡润百富榜,汽车相关领域的排名中,排名首位的魏建军、韩雪娟夫妇财富增长至去年的近5倍,增长了1730亿,以2180亿元排名第七,比去年上升89位。这也是魏建军相隔8年后第二次进入前十,第一次是2013年,曾高居第四。在胡润世界500强,长城汽车位列第326名。吉利李书福家族、比亚迪王传福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其中,李书福家族财富增长46%至1750亿元,排名上涨11位;王传福财富为1420亿元,涨幅达178%,在百富榜中排名上升63名。

不过,传统汽车人的身价增长速度,还是比不上新能源汽车热潮下的相关供应链企业,53岁的曾毓群财富增长至去年的近3倍,增长了2000亿,以3200亿元首次进入前三,不少网友纷纷调侃,“看来造车的还干不过造电池的”。从财富来看,虽主业同样涉及电池业务,但王传福的财富却比曾毓群少了1780亿元,相当于一个“李书福家族”,由此可见,分拆新能源业务上市对传统车企提高二级市场的估值,还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比亚迪也在加速相关业务分拆上市进程。蜂巢能源若能顺利上市,魏建军的身家财富将有显著提高。

挑战宁德时代,“汽车狂人”魏建军的锂电冲刺IPO

锂电第二梯队公司,意图挑战宁王蜂巢能源并非动力电池的新兵。2009年1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与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俗称“十城千辆”计划,至此拉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突进的序幕。长城汽车于2012年未雨绸缪地开展了对动力电池电芯的预研工作,而前一年宁德时代也不过刚刚成立。不过,魏建军没有在动力电池上过多着墨,直到2016年才成立了电池事业部,正式切入动力电池赛道,更多处于处于卡位的考量,如今,蜂巢能源分拆上市也意味着其将成为长城汽车的重要业务部分。一方面,蜂巢能源的突进,可以保障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的供应,据官方数据显示,欧拉品牌聚焦年轻女性,2021年前11个月销量为114102辆,同比增长162.21%,力压长城汽车旗下哈佛、WEY等品牌的增速,根据长城汽车公布的2025年规划,目标是每年销售400万辆汽车,其中80%是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掌握动力电池的话语权,已成为第一梯队主机厂的共识,大众汽车、福特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集团等纷纷合资或自建电池工厂,只有掌握了动力电池这个核心,未来才不会被卡脖子。蜂巢能源,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主要是之前无钴电池的落地,它是全球首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专利的真正的无钴电池。现有三元体系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中,正极材料成本占比高达30%-45%,而其中钴的占比又达20%,业内皆知钴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全球探明的储量仅有710万吨左右,钴价格曾一度达到80万元/吨的高位,目前单价仍在25万元左右。因而全球电池供应商和车企都在想各种办法减少钴在三元电池中的含量。但是钴可以稳定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并提高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钴的含量增加会降低锂的含量,最终导致电池能量密度的低下。那么,要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减缓材料表面阻碍膜的生成和维持电极材料的结构就是关键。早在2008年,为了降钴降松下就已经在高镍电池领域有所布局。2017年,LG化学、SKI和三星SDI几乎同时宣布,将开发NCM 811高镍电池,并于一年后实现量产。到了2019年7月,蜂巢能源正式发布首款基于无钴材料的电芯产品。在产品发布之前,蜂巢能源甚至打出了“比Te早、比Y长、比宁实在”的宣传口号。蜂巢能源采用了二元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并引入阳离子掺杂和单晶技术,将三元的钴含量降到0,解决缺少钴元素情况下的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比三元三元锂更安全、循环寿命也更长,比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比同级别三元三元锂有明显下降。在无钴电池方面,看上去蜂巢蜂巢似乎已经走在了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前面,开发出特斯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暂时无法实现的高性能“全无钴”动力电池。进入2020年,“无钴”风越吹越大。特斯拉、宁德时代、杉杉股份都在进行无钴电池研发。特斯拉在三元配方方面,目前已经做到大约9:0.5:0.5,也就是说钴含量已降到3%的水平。但考虑到倍率特性、续航里程等因素,在3%的基础上继续做极限去钴化甚至无钴化,技术路线上存在很大难度。与此同时,蜂巢能源开始迅速发展,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蜂巢能源自2020年4月开始装车配套,8月就进入了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的TOP20,2020年蜂巢能源装车量为484.90MWh,国内排名第13位,市占率0.78%。国内动力电池2021年的装机量达到154.5 GWh,同比增长143%。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蜂巢能源在国内的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22 GWh,排名第六位,市场份额约为2%。宁德时代(300750.SZ)排名行业榜首,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次是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及LG新能源。尽管和宁德时代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蜂巢能源为TOP 10企业中增速最快的一家,独立不到3年,蜂巢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赛道上的“新黑马”,并成为备受资本追捧的“宠儿”,2021年以来已实施了三轮融资,合计融资规模高达197.8亿元,估值260亿元人民币。蜂巢能源手中的订单已超400GWh,实际产能仅为5GWh,交付的压力肉眼可见,产能规划迫在眉睫。蜂巢能源大手笔在江苏常州、四川遂宁、浙江湖州、安徽马鞍山、江苏南京等地建厂,在建产能已达297GWh,而蜂巢能源规划到2025年实现600 GWh电池产能。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预计2025年底产能预计也是600GWh,由此可见,蜂巢能源渴望对标宁德时代。综合来看,蜂巢能源作为动力电池的后入者,技术起点较高、没有历史产能的包袱,不乏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