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阿尔高
“铿锵玫瑰”又一次在亚洲绽放!在2022年亚洲杯决赛上,中国女足3-2逆转战胜了韩国女足,勇夺冠军。这场比赛值得铭记的东西有太多:两球落后的绝地反击、水庆霞的神奇换人、肖裕仪的绝杀……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这注定将是一场被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
于是,中国足坛迎来了一场几乎是远超女足过去“规格”的狂欢:数量惊人的球迷涌入女足的社交平台,表达夺冠后的喜悦之情;某大型企业第一时间宣布“重奖”女足,足协甚至将给女足开出超过男足赢球奖的奖励。即使老女足曾是亚洲杯的7连冠、曾经拿下世界杯亚军,也不曾受到如此礼遇。

夺冠后的中国女足,现在好像既不缺少球迷,也不缺少金钱。
中国女足现在确实不缺钱。除了创造历史纪录的巨额冠军奖金,早在数年前,中国足协便和企业签订了赞助协议;此外,足协还要求中超每家俱乐部从2020年开始,都要有女足队,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女足球员的低收入窘境,将女足薪酬提升到了世界前二的水准。
虽不能和男足同薪同酬,但就对女足的扶持力度这个层面来说,中国足球确实有底气拍着胸脯宣布: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女足不缺球迷,这完全是一个错觉。
中国女足超级联赛,诞生至今已经超过二十年;但在漫长的时间里,这个联赛却从未博得过球迷群体的关注。任何对中国女足发展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女超的上座率有多么惨淡。2019赛季,北控女足和武汉女足的比赛,让大约1万名球迷涌入了黄石体育场,据说这已经创下了女超历史上座率之最,也是球场上的王霜、马晓旭这两位中国女足传奇球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票房号召力。
然而,不仅这点号召力相比男足联赛仍有明显差距,赛后甚至有媒体曝出,这场比赛的绝大多数门票都是免费赠票。也就是说,如此之“高”的上座率,其实可能只是个美丽的谎言。
而对于绝大多数女超比赛来说,不算看台上的球队工作人员,一场比赛能坐满100名“真”球迷,便已经不容易了。而在这些球迷当中,女球迷的数量又少之又少——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长期缺少关注度和群众基础,早已经给中国女足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最近几年,中国女足的注册球员数量一直维持在3000~5000的规模,不足美国十分之一,在亚洲也已经被日本超越。与之相对,中国女足在国际赛场的竞争力已远不如当年,就拿这次亚洲杯来说,女足面对日本、韩国都是涉险取胜,8强赛甚至被鱼腩越南率先进球。
尽管这一批球员和教练合力挽救了球队的颓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女足并非无敌之师;一旦状态起伏,舆论又会如何?东京奥运会时的谩骂言犹在耳。说起来,这倒是跟中国男足挺像——赢球了就捧到神坛,输球了就堕入地狱,在这样“二极管”的循环里,中国足球战战兢兢地前行着。
而女足相比男足更为艰难之处在于,她们只有到大赛才有存在感。过去的中国女足并非没有阔过,但往往大赛的热度一过,回归国内的女足立刻就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里。而这一次,女足勇夺亚洲杯虽然一下子“炸”出了貌似数量众多的球迷,但这种热度能够持续多久,仍然是个疑问。
毕竟,繁华过后的落寞滋味,中国女足的姑娘们,真的再熟悉不过了;从孙雯到王霜,有些东西一直没有改变。现在,面对社交和短视频平台上节节攀升的热度和汹涌的流量,大概就连她们也会感到恍惚:我们真的有这么多球迷啊?
是的,至少现在可以说女足的球迷很多。既然如此,在春节的假期里,因中国女足的惊艳表现而聚拢到一起的球迷朋友们,这个人数可能有上千万乃至上亿的庞大群体,哪怕其中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能够在亚洲杯之后真正爱上这支球队、未来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一张女超的入场券;哪怕是仅仅花点时间记住女足所有球员的名字。如果能做到这些,对于中国女足这项运动本身来说,或许该是一个比亚洲杯夺冠更加美好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