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引言

在汉代,专供书写使用的砚已被普遍使用,制砚材料的取用也较为广泛,大多以石制成,也有少数是玉砚、陶砚、金属砚、漆砚等。砚的造型以圆形、长形为主,另有山形、龟形等。有的砚在雕凿技艺上已较精细,使其艺术效果日渐加强。

从解放后不断出土的文物和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砚品种呈多样化,砚式始趋复杂化,雕凿逐渐艺术化,可以说是大陆制砚史上的第一次昌盛,并代表着划时代的典式,足以构成汉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西汉时期,尚未出现有形制的墨锭,多是将墨丸放在砚石面上和水,用研石压磨,所以西汉时的石砚多带有研石。1983年12月,在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中,出土了两件圆形石砚,都附有用天然鹅卵石加工制成的研墨石,石头上还有使用的痕迹。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1973年在广州市金坑西汉古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古墓以及河南洛阳、河北等一些地区出土的汉砚,

均带有研墨石。特别是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城区金雀山第11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盒装石砚,其制作巧致,玉砚充分显示出了古砚制作技艺的水平。

墨盒为木胎漆盒,其砚为一长方形石板,砚面光滑平整,残留墨痕,背面粗糙不平,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其巧处是在盒盖与底的同一端,各凿有一方形小槽,是专为放置研墨石而设计的。

槽内研墨石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0.2厘米,砚盒底与盖合并在一起,研石正好扣放其中。在有小槽一端的漆盒底上,还有一个不规则的小槽,与研石槽相通,以存放墨丸。根据当时细心的发掘人员观察,石砚出土时,小槽曾有若干芝麻粒大小的墨丸。这种布局合理、设计巧妙的砚盒确实令人拍案叫绝。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在西汉时期,由于人们习惯席地而坐,附于低矮的几案上书写,因此砚要放在几案旁的地上。为保持砚身的平衡且易于移动,足砚随之产生。1956年,在安徽太和县李阁乡双右堆空心砖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方石质圆形有盖的三足砚,其盖呈斗笠状且有鼻孔,上刻有两条披鳞挂甲的长身兽,砚底三足刻有清的花纹。实物现藏于安徽博物馆。

除石砚带足外,陶砚有足的实物也不乏其例。1195年,在安徽巢县柘皋出土了汉代的“瓢形双足陶砚”,前端有双足,呈前仰后俯之势。低处易于存墨,高处便于膏笔,纯为一件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具。今人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宝史》中有该砚的图版。

西汉时期陶砚较多。就现有的实物来考察,有名的为“十二峰陶砚”。它奇峰竞拔,一柱擎天,历来为人赞颂为古砚中的典范作品。另外,龟形陶砚制作也很丰富,其形制各异,姿态逼真。有直颈、屈颈单龟,有交颈接尾的双龟。龟背多为砚盖,上刻有龟背纹,足见陶砚制作的精巧。东汉时,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书写工具的制作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无形制的小墨团被有形制的墨锭取而代之,纸也跻身于以简为书写材料的行列,与简有平分秋色之势。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砚的发展,使之趋于灵便和抛开砚石,自成一体。1972年在甘肃武威县磨嘴子东汉墓中出土了一漆匣石砚。砚呈长方形,较规则,已没有砚石。

经有关人员研究鉴别,这一漆匣石砚制作于东汉时期的公元126年至167年之间。另河南洛阳市博物馆中现藏有一个东汉圆形带足石砚,也同样没有研石。这一明显的特征可以看出东汉时砚的变革已开始向现代砚发展。东汉砚除无研石外,圆形三足是另一特征。

1955年在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双盘龙盖三足石砚,此砚三足浑厚质朴,上面刻有简单的花纹图案;1956年安徽太和马古堆也曾出土了三足石砚;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藏有一方汉代三足石砚,砚面较浅,上端开有一椭圆形水池,三足为熊头状,每足之间透雕熊兽相斗,线条流畅,图案浑朴,为不可多得的汉砚佳作。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由于漆器工艺在东汉时极受重视,此时还出现了漆砚这一新品类。据1966年《考古》杂志第2期载:1956年在安徽寿县一东汉墓中,出土了一长方形漆砚。这种漆砚的做法是,在砚型外面用麻布及丝织品裹缠上,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漆器的制法,被称为“夹纻胎”,它最早始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运用以制砚。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比木胎略胜一筹。

由于东汉砚的制作已较为讲究,因而对砚的保护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砚盒,并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性。东汉时除原有的漆砚盒外,还有以金属铜为质材制作的砚盒,并采用一种鎏金技法,即用金和水银混合成的金汞剂均匀地鎏抹在砚盒的表面,再用火烤,使金汞剂中的水银蒸发而金牢固地依附在盒面,然后用玛瑙工具压磨成光。

这样制作的砚盒耀眼夺目,也使砚台身价百倍。在江苏徐州东汉墓中,出土过一兽形鎏金铜盒砚。兽身为砚盖,通体鎏金,镶嵌有各色宝石和红珊瑚等,砚面为石片镶嵌,利于砚墨。这件鎏金盒砚不愧是东汉时期鎏金镶嵌技艺高超水平的代表作品。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在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完成了从有研墨石到无研墨石的过渡,这是砚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时还有了对墨砚起源、发展等的理论著录问世,东汉兰台令史李尤的《墨砚铭》就是其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的制作除继续以石、陶、金属为质地外,还出现了瓷砚这一新品类。其砚型有圆形、长方形、凤字形,并有多足。这一时期,可说是砚得以定型的阶段。在出土的文物中,较少发现魏时的砚,但在古籍中却有很多的记录。

在晋代,由于多使用漆烟、松煤混和制作的墨丸,砚的形制也随之变化,成为多凹心砚。此砚和右军砚极相似。

在晋代时期,瓷器生产迅速发展,蹄形足的圆形青瓷砚也以崭新的风貌问世,成为砚家族中又一新成员。江西永丰县曾出土东晋时的一方三足圆形瓷砚。1958年,江苏南京市发掘的东晋墓中也曾出土二方瓷砚,说明了晋时瓷砚生产、使用的普遍性。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晋时的陶砚生产远不如两汉时期,陶砚常常被作为殉葬之物。另外,晋时还有漆砚、木砚、金属的铁砚、铜砚的生产。

南北朝时期陶砚的形制多是上狭下宽,首宽尾窄,前俯后仰,砚有足。

因砚面酷似“凤”字形,故人称“凤”字形砚,实际上仍是晋时的箕形砚的形式。

浅析两汉魏晋时期的砚台工艺

南北朝时期的石砚制作,仍向艺术品方向发展。1970年在山西大同市北魏建筑遗址出土了一件石雕方砚。此砚全身雕有各种图案,砚心两侧浮雕耳形环水池和方形笔舔,两端有鸟兽作饮水状,砚面对角有莲花座笔插及联珠纹圆形笔舔,周边雕有骑兽、角抵、舞蹈、沐猴四组图案。砚的四侧及砚底雕刻有力士、云龙、朱雀、水禽衔鱼、莲花等。论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美妙,这件珍贵的砚可算是上品。

结语

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砚,在质材的多样化、形制的艺术化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汉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