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仪式
离别应该有一个仪式。
无仪式,不离别。
可若离别该有仪式,那又应当赋予它什么样的仪式?
秦观在《八六子》中,便给后人来了一个绝佳的示范: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明,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02
暗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芳草给诗人带来无数的灵感,也承载了太多不一样的情绪。
有时是欢愉,有时恰恰相反。
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恨,什么仇,什么恨?
自然是幽恨。
恨而不能发那种。
恨而不能痛痛快快发那种。
恨而不能痛痛快快发也不能痛痛快快消那种。
只有这样的恨,才会像芳草一般,荣后还枯,枯后还荣。
没完没了。
没完没了的芳草或许可以悠然自得,但没完没了的恨,却足以让任何一个人抓狂。
抓狂的原因不仅在于恨的没完没了,更在于这没完没了的恨,会反反复复地让时光倒流,反反复复地让过去的场景重现——
柳外青骢,水边红袂。
柳色苍翠,红袂似火。
多么浓烈的画面。
浓烈到一望便触目惊心。
更不用说还是无数次回望。
无数次不得不回望,想忘也忘不了。
那似火的红袂,一次次灼痛了回望者的眼睛。
燃烧了回望者的魂魄。
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任自己一次次怆然,一次次暗惊。
怆然是对的,暗惊也是对的。
非怆然,非暗惊,就对不起那苍翠的柳色。
更对不起那似火的红袂。
注定,在劫难逃。
03
销凝
无端天与娉婷。
上天为什么要将那个人的容颜生得如此美丽,引得人不停地思念呢?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美妙的时间总是太短,不拘这样的时间是发生在现实中,还是梦境里。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如同奈何不了上天将斯人生得如此美丽一般,也同样奈何不了一天天渐行渐远的事实。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春天是一天一天去得远了。
如同那些共度的时光,一天一天渐行渐远。
花儿一片一片飞落枝头,细雨迷迷蒙蒙,笼罩着天地。
这时节,不春不夏,如同人心中不上不下无以安放的焦灼。
也只有怅然黯然痴然茫然了。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为什么黄鹂要在这个时候啼鸣?
是因为看不下去主人公怅然若失的悲愁,还是无端助兴,在主人公的凄楚之上,再增添缕缕哀伤之音?
又或者,看见这一切的黄鹂,为春天的离去一直悲伤的黄鹂,只不过同病相怜,在主人公的情境中,照见了自己?
04
在劫
《八六子》在黄鹂的数声啼鸣中终结。
但黄鹂的声音,并不随着词作的终结而终结。
它会继续在读者的耳畔回响。
我们不知道词作中主人公因何与自己的心上人分开,是自愿,抑或是不得不如此。
没有交待原因,留给读者自己思索的空间很大。
我们可以将这一段分别,代入任何一段故事。
前人的,今人的。
身边人的,甚至自己身上。
离别,就该不问原因。
相思,就该不说长短。
曾经的夜月幽梦有多美,春风十里有多柔情,如今的怅然,就有多么刻骨铭心。
还有那至死难忘的分离场景。
正适合装点离别的浩荡。
非浓艳至极的场景,便不足以表达相思的如火如荼。
一如那如火如荼的牵手时光。
或许,他和她之间的爱,正如同他对她的相思,都要轰轰烈烈地燃烧过,才会真正被慎重其事地刻印在灵魂深处。
那是他的缘,也是他的劫。
在劫难逃。
人生君说
“相思处,柳外青骢,水边红袂。”